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人物 > 正文

揭示未来出行的趋势与挑战

——访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周新越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王伟 时间:2024-08-08
导读: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蓬勃发展成为了行业的热点话题。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王伟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蓬勃发展成为了行业的热点话题。现代物流报记者特别采访了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的资深分析师周新越,他就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进展以及车路云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了深刻的见解。不仅体现了行业的未来趋势,也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彰显出在技术创新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未来出行机会的重要思考。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如何?在新能源车的多样化(如纯电动、插电混动等)趋势中,您认为哪个方向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周新越: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35.7%,市场占有率16%,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比为11%。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800万辆,市场占有率将接近20%。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占有率31.6%。2024年1月至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494.4万辆,同比增长32%,市场占有率达35.2%。其中,纯电动车销量为296.6万辆,占比62%;插混动力汽车销量为197.8万辆,占比38%。2024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预计将突破1200万辆,市场占有率将超40%。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纯电新能源汽车的诸多优势使其占据了新能源汽车的大部分市场,但是在长途出行和充电不便等场景,混合动力技术仍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动力电池技术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突破和完善,纯电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优势将更加凸显。

记者: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何影响?您能谈谈哪些技术创新是当前的热点吗?您认为我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什么位置?未来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周新越:电池技术的高速发展是新能源汽车取得突破的关键。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的提高,消费市场对电池性能和使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系统能量密度、更小的体积、更高的使用安全性等特性,成为重点技术路线之一。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在不断提升,部分厂商发布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锂电池水平,同时在安全性、低温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势。锂硫电池因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而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尚未大规模商用,但实验室研究已取得进展。

我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产销售和消费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核心技术持有数量和专利布局也在快速提高。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挑战。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的70%以上被前两位的企业占据,企业竞争和分化进一步加剧。2022年动力电池领域的平均产能利用率超75%,这一数据在2023年下降到不足65%。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需求约为1000GWh,而目前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4800GWh,出海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能否像在中国市场上一样保持供应链、成本等优势,以及如何应对贸易壁垒和碳足迹要求,都将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记者: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现状如何?您认为当前技术成熟度如何?哪些技术是最具变革性的?在车路云一体化方面,您可以分享一些正在进行的成功案例或实践。

周新越: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其发展依赖于多项前沿技术的突破,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等方面。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逐步从全面落后和追赶态势,发展为与德、美、日等汽车强国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态势。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整车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方面进步明显,关键技术与智能网联整车产业化节奏保持协同。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统筹各类资源进行融合试验,通过网联云控系统,结合车端设备、路侧感知、低时延网络、高精度地图及云端数据,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实现协同感知、决策和控制,形成了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北京方案。经过两年时间建设,示范区完成了329个路口的智能网联标准改造,区域内双向750公里的城市道路和1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功能覆盖,网联云控系统实现了车路数据融合,支持车网融合的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EUHT专网完成铺设,分米级高精动态地图平台搭建完毕。车路协同使车辆每万公里碰撞风险降低了23%,红绿灯推送触达每周超过27000次,路侧盲区障碍物信息参与车辆关键决策率达到37%,交通信控优化实现车均延误率和车辆排队长度下降30%,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初具规模。

从2023年正式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充分发挥绿电能源优势,按照车路云协同控制,决策感知的“中国方案”技术架构,云控系统“基础共享,分层解耦,跨域共用”的核心理念,积极推进车辆部署、云控平台、路侧设施一体化建设。针对当地货物运输方面的巨大市场需求,鄂尔多斯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进行差异化布局,在城市建成区打造自动驾驶公交车、自动驾驶出租车、低速无人车等城市综合服务场景,在高速道路、支干线道路、工业园区、厂矿打造高级别自动驾驶货物运输+无人矿卡短倒运输场景,累计测试里程超600万公里,服务人数超3万人次。2024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五部门联合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鄂尔多斯市成功入选,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

记者:您认为车路云一体化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作用是什么?在车路云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技术、政策或市场挑战?

周新越:目前,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主要采用的还是单车智能技术路线,每辆车的感知能力存在界限,无法实现“超视距”,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被遮挡的情况,就会存在“视觉盲区”。车路云一体化就是将“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通过云端打通,当汽车行驶在路上时,路侧基础设施获取的实时感知信息将被传送至云端,再由云端协同车辆进行分析、决策和控制,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以及交通引导、决策能力,以此提升自动驾驶的级别和维度。在多个区域联通的情形下,可以利用这种数据能够增强一个区域级的交通态势感知,可以把原来的交通管理变得更加智慧化。

在车路云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传感器、通信设备和其他高科技硬件等路测设施的采购、安装和维护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可能会成为推广车路云一体化的一大障碍。其次,技术标准的统一是主要技术挑战之一,‌由于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多个系统之间的无缝协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可能导致各系统之间无法兼容,‌影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记者:智慧出行正在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您认为未来的出行方式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智慧出行和出行服务的创新方面,您看到哪些企业或项目值得关注?

周新越: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出行服务将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的智能推荐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出行方案,定制化公交和预约出行服务也能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出行即服务的概念也将具象化,‌私家车的数量和汽车总保有量有望大幅减少,‌从而减少排放,‌促进环保。智能座舱让汽车也从单纯的出行工具转变为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在车内,人们可以享受娱乐、工作甚至餐饮服务,乘车旅行将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

记者:随着科技进步,您预计未来交通出行的主要形态会是什么样的?对于正在关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企业和创业者,您有什么建议以助其更好地把握行业机会?

周新越:随着车路云一体化的推进,未来的交通出行形态将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首先,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将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与道路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平台的深度整合,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驾驶,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其次,交通管理系统也将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实时收集和分析交通数据,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城市交通流,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同时,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将促进多模式交通网络的构建。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公共交通、非机动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在统一的架构下,通过云计算平台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各种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出行选择。最后,出行形态的整体提升和优化将大幅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通出行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