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瞄准新能源赛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2-05-18
导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接下来的“双碳”工作中将大力发展新能源。
编者按

今年以来,众多央企纷纷在新能源赛道上加快布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绿色”添“动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接下来的“双碳”工作中将大力发展新能源。

 

 

{
“碳”路先行 央企竞速新能源赛道
 
}

 

 
 

个人绿色支付、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数据,可以转化成碳积分,用于兑换礼品或中和年度家庭用电产生的碳排放量。近日,南方电网公司与5家银行合作的联名卡在广州试点上线发行,推出普惠碳中和电力金融服务账户。

这并不是个例。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众多央企纷纷明确“双碳”施工图,相关探索举措频频,尤其是在新能源赛道上加快布局,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绿色”添“动能”。

项目密集开工

“蓝板”成海、叶片起吊,从内蒙古草原到四川大凉山,从甘肃革命老区到海南自贸港,近日中国华能一批光伏、风电项目集中开工。

这家曾经以火电著称的能源企业,如今在新能源上加速发力,今年上半年将有1500万千瓦项目陆续开工,预计总投资超过900亿元,建成后每年新增清洁电能39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900万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公司能源结构调整提速加码,确保全年实现新能源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不断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称。

中核集团也打出了“绿色能源牌”,日前其首个围绕抽水蓄能电站打造的“水、风、光、储”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建设拉开序幕。该项目是北疆地区首个百万级清洁能源大基地项目,以装机规模140万千瓦的布尔津抽水蓄能项目为基础,后续将配套建设布尔津河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包括光伏200万千瓦、风电360万千瓦。目前,一期15万风电配套项目指标正式启动建设。预计项目规划总装机规模700万千瓦。

新能源项目的“火热”,从中国能建最新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也可见一斑:2022年一季度中国能建新签合同总额2440.70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87.54%。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首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太阳能发电、陆上风电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202.6%、13.3%。

发力布局新能源

项目全面开花的同时,众多央企更是以多种方式成立公司,发力布局新能源。

近日,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领头入股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氢能及氦资源综合开发应用领域。

自提出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以来,中国石化在氢能业务布局上越走越快。根据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在全国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

中国海油也在今年4月成立了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新能源分公司要进一步突出海洋优势,注重融合协同,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择优发展陆上风光,因地制宜发展氢能业务,加强CCUS技术研发,探索发展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应系统,努力实现中国海油“十四五”末新能源新产业收入占比达到10%的目标。今年3月以来,从《“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发布,再到《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印发,一系列政策连发,新能源产业获得重磅支持。

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近日撰文指出,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和创新链,需要传统化石能源企业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同推进。传统能源企业应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业务链条,平衡现有业务组合。目前,一些石油、煤炭企业都在进行相关布局,虽规模不大,但可为今后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和经验。

绘就“双碳”路线图

央企竞速新能源赛道的背后,是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双碳”工作推进的大势所趋。

去年底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

一些中央企业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积极开展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例如,日前中信集团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提出到2025年,中信集团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预计将比2020年下降18%。其中,针对电力工业、钢铁生产、建筑运营和数据中心等四个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在金融领域,则将持续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与占比。

“央企加快‘双碳’工作计划与布局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有利于较快降低整体产业转型与发展成本,带动其他企业的节能减排降碳与低碳投资热情,形成对上下游产业链绿色转型的正向激励。”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提醒,要结合实际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坚决杜绝“运动式”减碳。

作者:王璐

 

 

观  察
 
 

 

“双碳”浪潮将带给企业什么?
 

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工作要求,对整个工业领域而言,既是压力和挑战,也是谋求发展的良机。

作为全球制造大国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无疑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可以预见的是,石化、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的产业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这将倒逼整个工业体系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精细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另外,一些在工艺、产品、技术、装备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低碳性、绿色性的优秀企业也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同样的,“碳中和”浪潮也正火遍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50多家企业已经实现或者部分实现了“碳中和”,并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欧盟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2035年彻底淘汰汽车内燃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全球趋势,更是一场限时的国际竞争。“碳达峰、碳中和”既是绿色工厂的固有属性,也是前沿阵地,是整个工业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样板工程。企业该如何提升自身的绿色低碳能力,率先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完成“碳中和”目标,一般有以下几个方向:

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来推动低碳绿色化;

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从能源和资源的源头着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碳的排放;

优化能源结构,优先采用零碳和低碳能源,构建近零碳能源体系;

寻求生态负碳、固碳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将自身的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发展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对企业的新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求企业提出“双碳”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图和工作方案,避免运动式的“双碳”行为,明确“双碳”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双碳”工作并实现稳妥转型。

要求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加强碳排放管控的顶层设计工作,为企业能源结构优化、持续降碳提供保障。

要求企业推进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从产品研发、生产、物流等全流程,掌握自身生产全流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信息,组建工业生产全过程、企业管理各环节的低碳管理信息网络平台。

鼓励企业运用和开发低碳节能技术,采购和研发低碳节能产品。

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的采购标准,打造和实现绿色低碳的产业链供应链。

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的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将降碳技术与企业已有的管理、信息技术等有机结合,在行业内形成低碳技术创新的竞争模式,运用低碳节能技术及手段实现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十四五”乃至今后几十年,工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都将有绿色化、低碳化的一席之地。数字技术作为加速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会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适配的绿色转型解决方案,从工业数据的采集到形成支持生产流程的闭环,解决企业碳数据可视化难题,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 

作者:文谷

 

声  音
 
 

 

*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

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创造出广阔的市场和商业机会,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绿色新动能。实现“双碳”目标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力举措,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保障。实现“双碳”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使命,将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

我们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为绿色低碳技术创造应用以及迭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首先要落实好思想认识问题。其次,做好工作部署问题,要落实好党中央有关“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最后,要提高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能力。处理好发展和减碳、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

不是一谈“双碳”就是“弃煤”“弃化石能源”。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变革,绝不仅是一个能源问题、一个环境问题,它们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问题。“双碳”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最终零碳排放的化石能源+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仍将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性能源。

 

观  点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关键是市场机制建立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未来有比较大的潜力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长。同时,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这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挑战。此外,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在碳达峰后30年内完成碳中和的任务,这也意味着时间上的压力。

但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也会带来很多机会。首先,给我国一些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例如汽车产业,我国在传统汽车的某些技术上和最先进的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在电动汽车的技术和政策支持方面存在有利的条件,带来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能源尤其是光伏,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包括技术水平等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其次,“双碳”目标推进过程能够有效促进“以低碳促改革”。诸如电力市场,低碳的压力可以推动解决一些过去难以推动、根深蒂固的问题,实现产业的真正变革。最后,“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降低我国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从而保障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另外,气候变化是一个宏观问题,国家要有相关的政策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让企业有更强的动力投入新技术开发和采用,让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绿色产品,关键是要有好的引导体系。引导体系包括定量限制碳排放与价格机制引导,其中价格机制的引导非常重要。去年经济形势要求用电量的增速比GDP增速要快,定量管理无法适应这样的发展需要,引入价格机制例如碳税等,既能让企业生产具有灵活性,经济增长潜力有效发挥,同时还能刺激企业减排。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把价格体系建立起来,实现全覆盖。价格体系建立需要考虑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绿证交易等各种因素,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需要统筹考虑。正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要早开始早加速。

作者:白重恩

 

相关阅读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

本报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发挥计量基础支撑保障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该中心是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的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

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监管总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近期正式启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工作,系统性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入开展碳计量监督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是推动计量更好融入国家、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计量的基础保障作用,为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支撑。

该中心将通过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加强碳计量人才培养,搭建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发挥计量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双碳”工作要先立后破、安全降碳

“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5月12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强调。

胡祖才表示,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

接下来的“双碳”工作中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胡祖才介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他强调,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胡祖才说,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这一体系还将持续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还将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此外,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抓紧推动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改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碳市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作者:张艺王林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