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

共赴博鳌 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时间:2023-04-03
导读: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首场主题分论坛“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上,与会嘉宾直面中国制造转移东南亚、产业链脱钩、企业的多重选择等挑战,提出了自己企业所感知到的变化以及应对举措。

产业链供应链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新调整,国际社会如何加强协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首场主题分论坛“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上,与会嘉宾直面中国制造转移东南亚、产业链脱钩、企业的多重选择等挑战,提出了自己企业所感知到的变化以及应对举措。

 

 

博鳌亚洲论坛四位企业家直面供应链转移:需做两手准备

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首日,在诸多话题延续着往年热度的同时,一些新的经济热点话题正在吸引更多目光。

以供应链安全为例,前一年“供应链”一词还未出现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任何一场分论坛的主题中。随后的一年里,供应链转移、全球贸易倒退等问题开始显现并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热点。当天,“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被安排在第一天也彰显着供应链的高关注度。

在“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上,四位企业家直面中国制造转移东南亚、产业链脱钩、企业的多重选择等挑战,提出了自己企业所感知到的变化以及应对举措。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澳门特区政府前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说,在全球化过程中,十几年前企业考虑的更多是成本,但现在更加关注产业链安全。尤其在过去几年中,新冠疫情、国家之间的冲突事件等,让企业不得不更加关注供应链的安全。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世会说,当前供应链的调整已不是由市场所驱动。很多小企业可能没有运气或能力走出去,再叠加关税,想迁出的成本实在太高,可能最终不得不关门。“地方政府也想帮助这些中小企业未雨绸缪的转移产业。如果不这样去做,很多国内企业可能就直接被与中国毫不相关的外资企业所替代,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做这样的努力和准备。有一些省份在越南甚至墨西哥建立工业园,从而帮助小一点的企业离开中国去到那些更远、成本更低的工业园,避免政治所造成的不当影响。”朱世会表示。

对于未来供应链转移现象,有人乐观,有人谨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我不认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国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将依然是最主要的世界制造业枢纽。按中国经济的比例和贸易体量,迁出的产业部分相对较小。中国也正处在把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迁出去的阶段,这不见得是件坏事,这意味着中国产业正在升级。对于高端行业而言,因为中国规模巨大的市场以及产业链完整,完全离开中国几乎不可能。”

因为公司50%的产品销售在海外,朱世会深刻感受着贸易波动带来的影响。他说:“贸易脱钩对公司影响很大,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去应对这些问题。尤其是个别国家的客户,他们希望我们公司能找到应对脱钩的计划。”

感知到的供应链变化
 

“全球供应链是有效率的,可也是脆弱的。”

在论坛上,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在论坛上如是说。他也提供了一组数据佐证着自己的观点——2020年,全球贸易占GDP的比重为50%,此后经历了十余年经历了震荡上行,然而,2022年此数据下滑至45%。

作为欧洲目前最大的造船集团,芬坎蒂尼集团深耕中国市场数十年后,近期把一些生产设施从中国迁到了东南亚。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费里说,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中产阶级在蓬勃壮大,这些人群想要更好的服务。其次,跨国企业正在锁定这些目标受众,因为想要与终端用户离得更近一些,从而更多地理解当地市场、提供定制产品、实现价格上的优势(减少物流成本),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

贝哲民观察到的现象是,虽然一些生产制造从中国转向了越南等国,但接收国在产业链当中所获得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比如为了减少交通运输成本,一些电冰箱等白色家电转移到墨西哥、波兰等国生产,但转移量都比较小。“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但是东南亚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变成中国这样的制造业中心,欧洲和北美也是如此。”

如何做准备
 

供应链种种变化之下,为提高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贝哲民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三条战略路径——支持中国消费者,对中国投资的供应链进行投资;供应链去风险,迁出一部分产能到其他市场,如迁向越南、印尼,即“中国+1”战略,这是很多全球企业在过去十年采取的策略;把一些战略性要件的制造环节再回迁到本土市场。“对于跨国企业而言,选择哪条路径没有单一答案或模板,取决于一个企业具体的应对策略。”贝哲民表示。

作为物流航运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采取的应对举措是增加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冯波说,增加确定性还是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全球所有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既然全球化供应链产业链产生了危机,应该由全球所有国家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共同解决。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此方面已有具体的实践。2022年8月,广州远海汽车船运输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6.5亿元,由中远海特(中远海运集团旗下公司)、上港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上汽集团控股企业上汽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42.5%、37.5%、20%。

面对一些客户要求找出脱钩计划的局面,朱世会采取的举措则是做两手准备。

朱世会介绍,A计划是在中国生产,然后向全世界提供产品;B计划是把一些生产搬到第三国,比如公司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合资企业。“因为一些大客户也必须遵守他们国家的做法,所以作为制造商,我们被迫有B计划。B计划会产生一些新的成本,幸运的是客户愿意分担其中50%的成本。到目前为止,我们生存得不错。”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杜涛 田进

 

 
观  点
 

 

 
以开放合作构筑产业链安全体系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加之个别国家推动经济科技“脱钩断链”,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峻挑战。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各国保持战略清醒,以合作共赢、互利互惠,构建安全稳定、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理念深入人心。苹果公司2021财年报告显示,其供应链排名前190家供应商中91家来自中国,占比47.9%,排名全球第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则指出,美国全部50个州均对华出口商品和服务,让当地近百万个就业岗位受益。由此可见,全球化进程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福利,中国经济快速复苏也为世界经济繁荣注入更多动力。任何因一己私欲试图人为操纵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行为,都是自绝于全球经济体系。

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10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开放的超大规模市场为全球和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从连续多年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到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达则兼济天下。中国长期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正能量。各国也应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重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顺畅流通,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具韧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智能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已是大势所趋,各国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竞争力。

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互利中求共赢。只要坚持不懈推进各国战略、机制对接,持续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定能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芃达

 

 
相关阅读
 

 

 
重构全球产业链 博鳌亚洲论坛聚焦开放合作
 

伴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如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当前全球经济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围绕产业链安全的讨论在会场内外持续发酵,逐渐形成一些共识。中国仍将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或面临转型的阵痛,而亚太区域国家的合作有望增强区域的产业链竞争力。

从以成本为导向到更关注安全,全球的产业链格局正在悄然生变。“外资企业并没有从中国大规模撤离,舍弃中国的供应链将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影响,中国依然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只是企业的布局更加多元化。”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主管合伙人黄佳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博鳌亚洲论坛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形成更多共识。

普华永道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发布的《第26期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内地(69%)和香港(56%)受访者考虑调整其在当前市场的布局和/或开拓新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内地高管比香港高管更倾向于调整供应链布局,以减小在地缘政治冲突中的风险敞口,并且降低气候变化对企业实物资产的潜在威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告诉记者,从数据上看,当前并没有出现产能从中国大规模向其他地区迁移的问题,但从长期看,产业链的变化将逐渐显现。

当产业链重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颇受关注,开放合作成为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关注的焦点。

中国现处在要把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外迁的水平,这不见得是件坏事,可能对中国来说反而是件好事,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已经升级了,对于周边国家来说也是利好。全球供应链是有效率的也是脆弱的,全球贸易在过去的十年中在全球GDP的占比从50%下降到4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一鸣

 

 
声  音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冯波:
用新模式使供应链更有韧性

产业链供应链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哪些新调整?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协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世界工厂广东来说,这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的分论坛上,针对目前全球供应链的形势变化和特点,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冯波谈及应对之道。

对于目前全球供应链的形势变化和特点,冯波总结为三个一。他称,第一个,出现了巨大的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前年去年一箱难求、一仓难求,很多产品运不出去,在码头积压。有些客户就开始了多元化的包括区域化的措施,把供应链和产业链拉到自己身边,越近越好。第二,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像气候变化,所有国家所有企业有降碳环保绿色的社会责任和要求。除了社会责任,还有经济责任,它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绿色、低碳、环保的挑战不是一个选择题,它是一个必答题。第三,我们要看到希望,也有机遇。机遇催生了新的产业,像新能源的生产就是一个新的产业,包括客户对自己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关心也促使新的市场孕育和培育。

如何应对这种新的供应链形势,冯波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增加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还是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这个目标。第一,要从空间的纬度进行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既然是链条,大家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应该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解决,通过协作的方式,不能采用断链、脱钩的方式,要进行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第二,要从时间的纬度进行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提高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

冯波还建议,要用一些新模式使供应链更有韧性,更有可持续性,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变革。一要实行大客户战略,和大客户签订长期的合同,用长期的运量锁定长期的运力,获取长期的回报,对双方都有好处,这样就有确定性。二要实行大项目战略。各方都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增加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何涛 申卉

 

 

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法布奇欧·费里:
相信中国仍然会是一个生产中心

很高兴再次受邀来到博鳌亚洲论坛。目前有两点考虑,第一是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中国供应链所造成的影响;第二,不断成长的中产阶级,在东南亚这一群体逐渐壮大,并且有更强的购买力。

新冠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极大影响,所有的封锁措施基本上都影响到了物流和采购。其实在新冠疫情之前供应链本身就已经存在的问题,比如供应链太长,缺少高技能的工作人员和劳动力。这个适应性的战略是以成本为驱动的,有很多企业经历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这是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中国的情况要更加困难一些,因为过去两到三年的疫情封控,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将自己的供应链调整到东南亚或其他市场,而为中国市场生产的企业自然会把供应链放在中国。

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蓬勃壮大,他们想要拓展,也期待更好的服务。而跨国企业正在锁定这些目标受众,他们想与终端用户离得更近一些,从而可以对产品进行更好的定制,更好地理解这个市场,同时也有价格上的优势——当离市场更近的时候,可以减少物流供应方面的成本,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以服务东南亚市场。

同样的原因,在中国有很多企业依然是在为中国市场生产,自然会在中国有一个本土化的供应链。企业在考虑调整的时候,需要有调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对原材料、仓储、运营资本的管理方面进行通盘考量,但企业必须要面对新的现实。

芬坎蒂尼在亚太地区、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为中国市场生产邮轮,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展合作,我们也正在将供应链本土化,其中有36%的业务是通过本土供应链实现的。在越南,我们的战略是实现供应链的本地化,因为需要很多材料进入这个船厂中。不同的情况,取决于不同的企业。相信中国仍会是一个生产中心,如果有一部分转移到东南亚,那是因为我们需要为东南亚市场服务。

讲到中国的规模,给大家分享几个数字,在新冠前,邮轮行业大概有三千万客户,美国市场最大,它有3.5亿人口,其中3%的人坐过我们的邮轮,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市场,有250万人。新冠疫情对邮轮业的冲击非常大,如果能按照新冠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邮轮市场,这个市场规模是无法忽视的。

《 现代物流报 》( 2023年4月3日 A3版)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