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力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数字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规划,要求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跃升。日前印发的《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更是体现了国家构建数字乡村发展体系的决心,打造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电子商务向数字商务的智慧转型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途径。
为农村物流插上智慧翅膀
物流配送体系是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农村智慧物流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及其他经济活动,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智慧物流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县乡村三级网点建设逐步建立,运营服务逐步规范,体制机制更加顺畅,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尤其是针对农村物流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供应链相融合,形成了多种创新运作模式,包括“客运+货运”两网合一、“网络平台货运+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特色产业+农村物流”“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等,促进了农村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降低了物流成本。
山西太原万柏林区整合长途客运、邮政、快递等物流资源,依托客运站西站建立仓储中转站,与顺丰、宅急送、安能、中铁物流等企业合作,创新农村物流服务模式,打造“交通运输+邮政快递融合”服务品牌,推动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浙江淳安县整合申通、圆通、韵达、中通、百世等快递公司资源,探索民营快递互助“共配”模式,打造“覆盖较大行政村、上行当日达、下行次日达、成本价便民惠农、末端网点规范运作”的农村快递网络,创新“交邮融合+电商物流+特色产业”服务模式,开通物流班车,大大降低了快递公司运营成本,提高了村级快递的运营时效,助推了绿色电商发展,有效带动农产品进城。
重庆秀山县积极推进农产品上行,构建农村电商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成武陵山区唯一的韵达快递分拨中心,打造武陵山仓储物流枢纽,实现仓配一体化,开通秀山—粤港澳大湾区、秀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冷链物流专车,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现沿海地区海产品、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双向流通。
农村智慧物流通过高效整合资源,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引领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2019年至今,交通运输部已开展4次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申报工作,共评选了100个县(市)为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示范县,总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了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
浙江杭州余杭区多举措推进“交邮快农商融合发展”,对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按照“好中选好,优中推优”的方式,在180个服务点中拓展不少于30个精品农村物流服务点。此外,全面推进“邮快合作、整合进村”,并将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直接送进民宿,形成“民宿+农产品+快递服务”生态链。通过“交邮快农商融合发展”模式,有效缩短重复运输里程约60万公里,平均节约快递运营企业运输成本近300万元,实现28家民营快递企业委托邮政公司开展末端投递业务,业务量日均8万件,每年节约运营成本约500万元。
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未能形成适应乡村个性化、柔性化物流需求特点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此外,信息平台作为整合资源、降本增效的关键要素,对农村物流的高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个性化、智能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农村智慧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模式创新、合作共赢为途径,以信息共享、技术应用为重点,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智慧化物流节点建设,着力创新物流运营组织模式,全力搭建智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等相关单位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协同,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二是实现物流场地、分拣线集中共用,利用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缩小快递配送区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密度。三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搭建农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平台加强配送车辆的统筹调配和返程调度,推广循环取货、返程取货、以客带货等方式,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精准匹配。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邓延洁
加快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构建数字乡村发展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途径、推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需重视对村民数字能力的培育,弥合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差距。
近期,商务部等9部门办公厅印发 《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农村数字应用,从销售前端向采购、库存、配送等全过程延伸,加快乡村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行动计划表明,数字技术正改变着中国的乡村面貌。构建数字乡村发展体系,打造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途径、推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载体,将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机遇。
考察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主要为两种模式:技术赋能型和行政主导型。前者强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塑造智慧农业、电商经济、数字产业等新兴业态,构筑数字农业平台、环境遥感监控平台和城乡社会数字化治理平台等数字经济集合体,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后者则由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地方乡村数字化转型政策,设立专门的指导部门,作为组织支持。采用可视化监管和精细化服务,鼓励企业和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派驻干部驻村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技术骨干”下沉乡村社会,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速度。
两种路径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不过,以外源输入为主要动力的路径,仍存在亟须克服的问题。
其一,资源配置上的“悬浮”。尽管国家不断向乡村输入资源,但现实中,不少村民涌向城市务工,人口外流致使乡村结构空心化。不少村民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数字乡村建设进展有限,不易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其二,主体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出”。当前,数字技术存在较高门槛,限制了村民的有效参与。一方面,教育水平和科技能力不足,使得许多乡村群体被拒于数字技术高墙之外。另一方面,地方常常将完成短期绩效考核任务置于首位,忽略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化培育。
其三,发展绩效存在区域差距。2022年北京大学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提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经济数字化水平偏低、区域差异大、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交叠、新业态惠民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上榜百强县前五位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无论是技术赋能还是政府主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产生上述问题,部分在于忽视了对乡村建设的主体角色,即村民的数字能力培育。未来,迫切需要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整体水平,强化村民数字能力,弥合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差距。
数字能力的培育,包括数字设备操作能力、数字信息整合能力和数字安全维护能力。数字设备操作能力,意味着村民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技术和商品信息。政府通过启动数字化课堂,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有效联结。以直播和录课推送等形式,让名师走进乡村,完善培训课程、嵌入就业创业平台,帮助村民适应这一变化。这有助于改变村民的信息获取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进程,将农产品销售从线下扩展到线上,提升农业产出,深化电商发展,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效益。
数字信息整合能力,是指政府提升农户在金融、网购和社交等领域的数字整合能力。通过搭建信息公共化的数字服务平台,帮助农户学会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打通产品流通渠道,精准匹配货物供求,建成“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物流配送站点,提高农产品供给量,防止农产品产能过剩,推动乡村电子商务向数字商务的智慧转型,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商业效益。
数字安全维护能力,重在提高农民的数字安全素养。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创新平台,自主培育本土信息安全维护人才,形成优质人才带动乡村安全发展的专项帮扶模式。及时把握乡村突发情况,稳定供求预期,提高防范能力与应急指挥能力,补齐乡村信息治理短板,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公共安全效益。
来源:中工网
作者:张玉 付金正
强农有“数” “智”“惠”同行
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创造性转化到“三农”工作实践之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加速发力。中央网信办会同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17个县(市、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立由44个部门(单位)组成的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相继发布。浙江、河北、江苏等22个省份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数字乡村建设加速推进,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一座座基站建在崇山峻岭,一条条光缆拉进千家万户,一个个村落走进网络空间,甚至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也拥有了联通世界的“信息天路”。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玉麦村,智慧监控大屏上随时都可以看到村内各个角落的情况,并能实时通过手机上的移动大喇叭播报通知和进行提醒。一根网线连起城乡,优质消费品走进农家,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下沉,“数字乡村”走进雪域高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能力,而且降低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成本,从而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路径。譬如:江苏苏州召开数字乡村发展大会暨农业数字化推进会,以“强农有‘数’”打造全国领先“苏州模式”。被喻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一键即达,政务服务网上办节约办事时间,数字化应用场景悄然飞入乡村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的“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的地方,不断激发数字发展活力,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数字社会便利,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
随着数字基建在乡村不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开始盘活乡村资源,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乡村建设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和新手段。山东寿光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智慧化装备应用率达到80%以上,智慧化监管实现全覆盖,数字化营销能力不断提升。数据变“新农资”,技术装备成“新农具”,广袤田野奏响数字时代的田园牧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发挥更大作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我们必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李群
数字赋能乡村 加速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
当前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义蓬街道火星村以“数字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织密基层网络安全数据网,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点。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基层网络数据安全切实关乎群众最基本、最全面的个人隐私,需要全面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杭州市钱塘区义蓬街道火星村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与维护,通过设置本地化服务器将基础数据留存在本地,同时定期对设计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综合的安全评估,做好提前防范,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树立保护网络安全的基本意识是根本,只有网络安全得到保证才能为后续探索如何应用数据除去后顾之忧。
多举措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的部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相互契合的,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乡村建设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火星村将分地登记册上的地块信息与现有卫星云图地块数据相结合,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土地确权,建立起一目了然的电子地图。村民存在土地纠纷的时候可以直接查阅,村集体有最新的土地规划时动动鼠标就能得到地块面积信息、规划设计和农户信息,减少规划初定过程中信息不准确、测绘时间长的问题,有效提升规划落地便捷度、信息准确度。数字乡村的建设将有效提升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发挥数字建设驱动作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乡村的数字建设有助于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数字农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虽然近些年,火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进展,但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和装备水平停滞不前仍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数字乡村”持续推进,火星村将不断完善数字建设对农业科技和装备的支撑,加速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在乡村治理、产业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赋能着色。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韩栋奇
全国首个农业农村大数据四级互联试点落地无锡
本报讯近日,无锡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同时全国首个“部—省—市—县”四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互联互通试点在锡落地,将成为全国数据互联互通新标杆。
近年来,无锡市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全面融入农业农村各行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并成功争取开展厅市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机数字化先行市,为加快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农业农村数据不共享,以及数据建设滞后、内容不全、关键核心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不断出现,导致业务协同合作等效能欠佳。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是解困增效之举。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介绍,平台依托市政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资源而建,汇聚整合在用业务应用系统数据,按照“一个标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和N个业务场景”布局。
截至目前,该平台融合了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建成了2个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10个业务信息数据资源库、1个专题数据资源库和1个卫星影像资源库,全面连通了应用系统“孤岛”。通过13620万条数据、480.36GB数据量和大数据采集、遥感资源管理等9个子系统,无锡市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分析”“稳产保供监测”“业务分析管理”“数字乡村”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应用场景。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朱雪霞
《 现代物流报 》( 2023年9月6日 3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