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擘画物流与供应链数智化发展新图景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罗颖 时间:2023-08-30
导读:为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路径,谋求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现代物流报社承办的以“数字引领 链接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于8月27日在南京举办。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为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路径,谋求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现代物流报社承办的以“数字引领 链接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于8月27日在南京举办。多位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痛点、数字化仓储如何赋能供应链转型与创新等热点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推广先进经验并分享企业典型案例,本报特将部分嘉宾发言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殷利梅:

 

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泛在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殷利梅从“数字经济测度工具箱”指标体系简介、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数字经济测度工具箱”指标体系能够对进行数字经济测度,包含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数字贸易测度、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的贡献度。其中的基础性指标是衡量当前数字经济重要领域的发展水平,而前瞻性指标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沿方向,虽然在目前的数据统计工作中尚未同步跟进,但未来应优先考虑并实施。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对标全国,长三角领衔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动力强劲。2022年,长三角地区GDP为29万亿元,全国占比达24%,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近三成,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49.3万个,约占全国总量的21%;在发展进程上,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拾阶而上。2019年、2020年、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分别达到8.6万亿元、10.83万亿元、12.7万亿元。长三角十城市(区)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进一步激发长三角协同创新活力;在区域格局上,一主多副结构辐射带动了整体数字经济跃升。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引领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经济强市作为副中心也各自形成城市圈,在区域内部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分区域来看,在基础设施层面,上海、杭州、南京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了底座。其中,上海早在2020年就已建成“双千兆宽带第一城”,固定宽带网速长期领先全国,围绕国际数据港、数据交易所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瞄准全球一流水平;杭州推进5G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改革,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3.2万个,实现城区、县城、行政村5G网络100%覆盖;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通信枢纽城市,也是我国首座双千兆省会城市,城乡千兆光网实现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主城区、郊区中心区域5G网络全覆盖,5G上下行吞吐率、终端接入成功率等全国领先。

在数字产业层面,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数字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牵引。2022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27%,营收达1.6万亿元。从2018年起,杭州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规模一直稳居全国第四,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0.2%;南京是全国第一个软件名城,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势明显,拥有新型显示、信息通讯设备、物联网领域三个“千亿级产业”,通过创建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互联网关键技术揭榜攻关,实现了当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州先后引入腾讯、阿里、华为、中软国际、360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补齐发展短板。

在产业数字化层面,苏、甬、锡等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数字技术先发优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在工业领域,苏州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4.3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苏州市支持企业抓创新、抓技改,坚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在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上海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宁波先行先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无锡建设“456”现代产业体系;在服务业领域,上海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诞生了哈喽出行、携程网、小红书、平安医保、平安好医生、叮咚买菜等一批生活服务类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农业领域,常州市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全产业、全链条覆盖应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70%。盐城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2022年,全市共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31家,建成农业电商网站(店)3.4万个,农业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50亿元。

在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层面,数字经济已经深度融入长三角百姓生活,城市群全员落地“城市大脑”。杭州最早提出“城市大脑”构想并付诸实践,“城市大脑”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杭州实现“无杆停车场”“急救车不必闯红灯”“入园入住无须排队”“医后最多付一次”等多个应用场景,城市管理难点和民生痛点逐一破解,并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可推广经验;“城市大脑”杭州经验已经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台州、温州、合肥等长三角城市落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在数字经济生态环境层面,长三角创新环境良好,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壮大吸引人才流入。无锡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推出“太湖人才计划”“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南京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领域快速发展,并且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杭州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以及科创产业发展较快,人才净流入多年为正,且逐年攀升;上海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13个行业中上海有5个薪酬位列第一、5个位列第二。并且,上海瞄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和服务产业,这些高端产业和高端功能决定了上海吸引数字人才的独特优势;苏州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苏州名列第七。“人到苏州必有为”“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等吸引人才的政策持续发布。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场景驱动的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加速涌现。近年来,长三角积极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化,已建成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所、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若干个大数据交易中心。2021年9月,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在苏州正式成立。2023年5月,上海发布《张江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建设国内首个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长三角有规模庞大的应用场景优势,可以预见,一大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重点领域关于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开发利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及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将纷纷涌现。

其次,科技创新对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加显著。一方面,长三角的科研创新主体多。长三角一市三省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包括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丰富的数字人才等,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长三角G60走廊发挥创新辐射带动作用。2021年3月,“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

最后,长三角数字产业集群加速涌现,产业集群化趋势更加明显。无锡依托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联东U谷·锡山国际企业港等,重点发展微电子、现代通信、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等产业。拥有集成电路、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了“物联网之都”金字名片;南京依托南京软件园、中国(南京)软件谷等,重点发展微电子、现代通信、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等产业。拥有新型显示、信息通讯设备、物联网领域三个“千亿级产业”;合肥依托中国声谷、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实现智能语音在各种场景的应用;杭州依托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西湖科技园等,重点发展软件和通信产业。依托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聚焦数字安防、信息软件、电子商务、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苏州依托苏州软件科技园、张家港沙洲湖科创园等,重点发展微电子、现代通信、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等产业。拥有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优势产业;上海依托张江人工智能岛、西岸智慧谷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产业。芯片企业高度集聚;数字技术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宁波依托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宁波慧谷等,重点发展软件和通信产业。围绕石化、汽车制造、家电、纺织等优势行业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殷利梅对长三角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泛在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网络,推进5G网络全覆盖、千兆宽带全普及,国际通信能力再提升;建立感知网络,布局泛在感知、智能融合的神经系统;建立算力网络,加快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第二,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大数字产业化支持力度。先进城市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注重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具备基础的城市要在传统数字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欠发达城市要抓紧开展数字产业情况摸排,明确方向。

第三,发挥传统优势,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方面,要引导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上云上平台和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服务业方面,要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方式;农业方面,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农业高地。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应推进一市三省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居民服务“一卡通”,提升跨区域事项办理和服务共享的便利性。

第五,要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人才合理分布。利用产业布局、城市设施和服务供给一体化来有效拉动人才一体化。

作者:马敬泽

长三角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韩东亚:

智慧物流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必然之路

8月27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链上数字产业研究院特别协办的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会上,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执行院长、长三角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韩东亚就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进行了详细阐述。

数字供应链概述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那么数字供应链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是降本增效。供应链数字化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规范,同时精简供应链流程,降低人力、物力等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第二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数字供应链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路的改造,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第三是增强供应链韧性。数字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信息孤岛,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采用能够远程实时监控供应链状态,从而有效识别、监控、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第四是创新商业模式。数字供应链系统中,通过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搭建数字供应链平台,整合资源,从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数字供应链的第一个趋势是合规化。随着行业标准和合规管理规范的不断完善和统一,合规化的有效性和协同性将增强;数字供应链实践的积累使得合规管理规范与业务实际场景的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符合实际。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合规性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的透明度提高,预测风险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数字供应链的第二个趋势是智能化。这包括供应链业务智能化、供应链决策智能化、供应链协同智能化,实现人机协作。通过业务运作可视化,数据建模和AI技术,将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相结合等,能够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计划,通过自主地进行分析和思考,不断地学习,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从而应对更复杂、更加精益的供应链场景。

数字供应链的第三个趋势是绿色化。随着供应链绿色化趋势发展,大多数供应链企业设立了ESG目标,包括公司治理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监督,利用自身优势带动供应链健康发展,同时进行数字化管理,保障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用节能环保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配送等。

数字供应链的第四个趋势是态融合发展。供应链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发展过程,而应该注重供应链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相互链接、相互融合,实现协同合作、生态融合的发展。

智慧物流概述

智慧物流的特点包括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精细化和高效性。智能化指智慧物流系统可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流环节的智能感知、分析和决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准确性;信息化指智慧物流系统可以整合物流环节中的信息流,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信息共享和透明度,降低物流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可视化指智慧物流系统可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踪,提高物流环节的可视化程度,帮助企业对物流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精细化指智慧物流系统可以通过对物流环节的深度分析和优化,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环节的效率和灵活性;高效性指智慧物流系统可以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和准确性,降低配送成本和物流污染。

无论是对于行业还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智慧物流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智慧物流能够促进区域发展。智慧物流是促进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可以为该地区提供联系国内外市场、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一方面支撑和保障产业链向周边延伸,另一方面将为地区能源、原材料物资的外运提供服务, 加快与外部互联互通进程。

其次,智慧物流能够带动产业发展。从产业发展看, 物流业对一、二、三产业都具有带动性, 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境地。打造国际智慧物流港有利于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高度融合, 优化供应链, 形成有机的供应链整体。从而建立面向企业用户的一体化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 向上游、全链条的服务延伸, 通过信息技术,实施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运作, 使市场、行业、企业、个人联结在一起, 构建协同、共享的物流生态圈, 从而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最后,智慧物流能够实现降本增效,凸显绿色发展。智慧物流将政策、资源、多式联运等优势集中起来, 能有效减少搬运次数, 降低运输成本, 缩短货物流通时限。同时能更好地开展共同配送, 引导第三方物流发展,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车船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缓解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

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

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呈高速增长状态。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2021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达6477亿元,同比增长10.9%。随着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据预测,2023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

智慧物流的发展有着哪些有利条件?第一是政策利好智慧物流行业发展。智慧物流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必然之路,“十四五”期间,国家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将利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第二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行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打造智慧物流行业领先的数字物流平台,获取完整的物流信息并实现对数据的共享和分析,有利于行业的自我优化。第三是5G驱动智慧物流产业发展。5G具有高速传输的特点,能够使每个环节的所有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物流管理平台,提高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物流的整体效率。5G将对智慧物流领域的智能仓储、智能装备、自动化运输以及智能配送等过程都产生深远影响。第四是交通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助推智慧物流运输网络扩大。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及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智慧物流运输网络扩大,助推行业发展。

而在落地过程中,智慧物流也面临着一些难点。一是智慧物流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并还没有完善的行业标准进行牵引。二是智慧物流发展不均衡。三是缺乏创新的数据应用提升物流业务的价值。四是智慧物流人才紧缺。智慧物流对专业人才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有物流知识基础,也要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有一定的积累,目前这样的综合性人才紧缺。

那么,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又有着哪些趋势?韩东亚认为,一是数智赋能创新发展迅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入,能够实现物流业全链条数字化运营,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赋能物流行业创新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物流产业的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二是专业物流服务全面升级。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三是物流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资源,保证物流体系高效顺畅运行,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了上游运输企业、下游客户和平台的互利共赢;四是绿色低碳物流高速发展。在“双碳”目标下,绿色环保、提升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物流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方案包括通过物流智能化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推行共同配送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等。

对于智慧物流的发展,韩东亚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统筹谋划, 明确智慧物流的发展目标;二是推动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加快以智慧物流为重点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建立物流大数据中心, 全面整合产业和信息资源, 推动互联网+物流、跨境电商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引进全国性物流企业 (区域) 总部和功能总部、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拉动物流发展的上游企业, 知名物流供应链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总部型物流企业、物流采购、配送中心;四是建设国际智慧物流研究平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科技赋能的作用,积极搭建国际智慧物流研究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五是开展物流系统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 从而破解物流信息平台间的障碍。

作者:马敬泽

 

湖南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所所长邓爱民:

数字技术重塑传统物流应采用人性和理论性的方法

湖南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所所长邓爱民以“数字技术重塑传统物流”为题,从物流在数智化风口上的发展演进、智慧物流与传统物流之间的区别、数字技术重塑传统物流的思路与路径、数字技术重塑传统物流的成功案例、数字技术重塑传统产业的建议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邓爱民表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工业4.0、5G、AI以及ChatGPT等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万物互联、万物感知的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5G+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智慧中国、智能强国的打造,成为数字经济强国!

当今的数字技术进步与应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5G、AI、IIoT等等。5G解决了物联网通讯不理想的多方面问题,5G改变社会,5G 赋能未来。中国的5G基站目前占据全球约60%。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国的AI,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制与应用已突飞猛进。

她表示,对比传统物流,智慧物流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实现物流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自动化管理。

  现代物流也要站在数智化的风尖口上,我们高度重视并发布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智慧物流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发展,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动物联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到要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智慧化水平、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2022年颁布《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动、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面向未来,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中国正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数智化也正逢其时,也志在必得。 

她认为,在开展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物流系统过程中,要采用人性的方法与理论性的方法两种方法论。人性的方法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整个传统物流体系打造成像人类一样思考的系统,像人类一样行为的系统;而理论性的方法则侧重于系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解决如何有效连接、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如何实现数字化、如何实现感知等智能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要实现传统物流的数字化赋能,必须理顺发展思路,制定出一整套成熟的方案,包括制定战略规划、标准化模块化、搭建管理系统、搭建物联网平台、搭建人工智能系统等。

对于数字技术重塑传统产业,邓爱民也提出六点建议。一是注重政策引导与支持;二是重视战略规划;三是重视标准化、模块化建设;四是重视与ICT运营商的合作;五是重视员工的培训再上岗;六是重视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

作者:马敬泽

 

现代物流报社社长王瑞军:

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要量体裁衣

在8月27日举行的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上,现代物流报社社长王瑞军针对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发表了独家观点。

物流行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物流行业,实现数字经济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融合,是我国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王瑞军表示。

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果。一方面,物流企业已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赋能,许多企业搭建了成熟的数字化平台,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应用,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自身运行效率与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数字化使供应链整体的协同性不断增强,打通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供应链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在王瑞军看来,物流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整体发展水平仍是参差不齐的。尽管部分物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行业数字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但仍有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数字化转型不但考验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对数字化的理解,也与物流行业各领域自身的业务特征密不可分。”王瑞军分析道,如在有些领域,产业链条环节复杂,要开展数字化转型,必须处理大量的跨系统信息、业务数据、复杂算法等细节,建立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采购销售等系统,内部资源系统难以整合,这就导致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周期和成本过大,阻碍了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企业实力的提升,全面数字化时代会很快到来,各企业应找准切入点,乘势而上。

数据安全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

数据安全是行业开展数字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数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数据安全就是企业的核心安全,”王瑞军强调,对企业来说,数据泄漏的风险不仅来源于自身,也来源于提技术层面,这些潜在的数据风险不仅危害企业的安全与生存,也为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埋下隐患。

“要实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在数据安全上下足功夫,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制度,从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防范数据风险。”王瑞军表示,在宏观层面,物流行业在数字化方面需要建立起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头部企业的共同努力,保证数字化转型标准得到行业普遍认可并行之有效。

而在企业层面,王瑞军建议,各物流企业应着眼于行业各领域自身的发展实际,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战略,量体裁衣。“数字化是行业大势所趋,但企业在面对数字化的浪潮时,不能盲目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要认清自身需求,学习同行数字化的经验,循序渐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作者:马敬泽


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涛:

数字化仓储赋能大宗商品供应链创新与转型

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孙涛在8月27日举行的“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上,对仓储数字化进行案例分享。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行业涌现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包括京东物流、顺丰、四通一达等,以解决在各种商品在物流阶段的应用需求。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行业,例如煤炭、金属、粮食、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流通领域涉足却不多。

其中钢材品类作为大宗商品重要代表品类,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供需非常旺盛。钢材仓储物流不同于小件快销品、电子产品物流,作业对象属于大宗金属物资,更加要求金属物流企业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最大限度帮助客户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供衍生服务。       

近年来大宗商品产业链深深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局。受近3年的疫情影响、周边地缘关系紧张以及贸易冲突等造成全球范围内供应链不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扰乱了供应链体系的正常运行。重复质押、货物超卖、一货多出等风险事件频发,供应链上恐慌情绪蔓延等。比如2022年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巨幅波动,导致供应链中某些单位铤而走险,出现了铝锭爆雷、铜精矿暴雷、虚假仓单等一些列事件。

整个大宗商品尤其现在各大企业都在走供应链体系的趋势下,要保证好“货物安全”“货权清晰”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商品库存数字化是保证货物安全、货权清晰的唯一手段,也是必经的一条路;保障货物安全和货权清晰需要以数字化贯穿产业链,实现仓储、物流、交易等环节全面数字化,并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数字化监管体系。

现如今,钢材仓储步入数字化发展新趋势,紧跟数字化发展浪潮,促进钢材仓储进一步提升就要是改变单一化的运作模式,钢铁仓储业的盈利模式将向多种增值服务、收入渠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第三方监管平台;钢铁物流体系将与钢铁电商平台互相促进;树立‘产学研’多维度结合的发展理念;提高标准化水平,探索工业5G应用,向数字化进军。

传统的钢材仓储存在小散局面、综合实力弱,存储环境差、钢材锈蚀、破损现象存在,安全事故多,无供应链体系与金融服务,不符合政府整体业态规划等多方面问题,需要钢材仓储企业采用数字化为供应链体系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助于钢材仓储业突破“瓶颈”,改变当前小、散、乱的现状,解决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提高其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建立一体化、信息化、个性化服务的经营模式,最终形成具有较强经营潜力的新型钢铁物流产业链和一个较为成熟的钢铁仓储物流产业。

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积极践行国企责任,积极打造河北省智慧物流产业园区,打造了华北地区首套金属材料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智慧化仓储无人化、库存商品可追溯、打造互联互通的供应链体系,构建数字化钢材仓储流程。通过打造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仓储方,货主,司机等多方用户的信息协同,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遗漏,误差等。用户通过CA认证登录SCI平台,线上下单,等待车辆到达;车辆到达后,库管核实工单并点击“车辆到达”按钮,同时道闸对计划中的车牌号进行智能识别,自动起杆;车辆入场的同时,根据车辆所对应的工单信息,仓库内对应跨位的LED显示屏会自动投射车牌号信息,司机根据库内大屏引导,将车辆安全停靠在指定跨位,司机下车按下绿色“到达”按钮,随后撤离到安全位置,等待装车;卡车司机在按完“到达”按钮后,相应跨位的作业工单实时同步到天车的车载电脑上,天车工根据工单信息进行作业,作业过程中,通过激光雷达计数及称重矫正技术,实现对钢筋捆数和仓库数据的实时跟踪,最后在终端Paid进行核验。

在应用方面,实现电子仓单、数字货位、终端实施作业辅助等多项应用落地。软件层面智能车辆调度、货位规划平台,工单可视化、吊装协同平台,客户自助平台,激光扫描数据平台,仓储管理平台投入使用;硬件方面大车激光测距、小车激光测距、激光反光板、扫描计数激光雷达、高空工业5G基站、驾驶室终端、驾驶室终端、库区全局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针对部分钢材多层密集码放造成的物料形变、位移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库区多源信息三维重构和环境感知技术,实现500ms级瞬态高精度检测。通过无人天车机器视觉精准定位控制技术,保证了钢材无人吊运的安全、高效,单吊运行时间平均节省20s,自动运行率达到100%。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库区生产物流优化调度技术,通过研发多车集群动态调度、天车路径规划等模型,相比同类库区人工调度,效率提升20%,多车负载均衡率提高30%,库内倒垛率降低30%。开发了融合工业5G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库区远程集控智慧系统,库区现场无人操作,仅需2人完成集控室远程监控,彻底转变库区工作模式与劳动环境。2023年河北省智慧物流产业园区评定为“综合型4A物流企业”钢铁数字产业园建设与管理规范标准起草单位

在数字化仓库服务模式与供应链延伸方面,孙涛表示,仓储数字化是保证货物安全和货权清晰的唯一手段,也是必经的一条路,也是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数字化监管体系的基础。大宗商品与生俱来的就有生产和金融属性。传统的仓库以仓储为主,只能实现商品的生产属性。仓储数字化通过把库存商品数字化,出入库排除人为干扰,库存变化直接传输到数据库,客户可同步掌控库存情况。通过“商品数字化”转变成“数字资产化”的方式,帮助客户发挥商品的金融属性。仓储数字化是供应链链条转型的核心。供应链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是大宗商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景。

现有货运物流状态存在短距离、长距离、多式联运方式复杂,时效性低、运力分散,大宗运输服务水平不一,承运企业无统一、高质量的服务标准,无法有效与上游企业互通信息,基本无信息化,简单的点对点作业等问题。未来智慧化运输平台的搭建将实现物流服务层、物流运营层、物流执行层,层层把控,统一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与要求,利用终端信息发布平台,集中运力,降低客户运输成本,采用北斗定位实现运力统计、作业统计、结算统计等信息化服务。

智慧园区的搭建给国内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率先实现物流行业棒材仓储智能化技术应用落地,实现了环境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的金属材料仓储智能化应用突破,为国内大量的物流园区提供了亟需的关键技术;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障做出积极贡献,工作人员从恶劣工作环境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培育出一批智能工厂模式下的技术人才。

作者:朱睿颖

(稿件均为“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上的内容,由本报记者进行整理,内容有删减。)

《 现代物流报 》( 2023年8月30日 3版)

 

责任编辑:权浩宇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