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引擎激发产业跃升系列】
专题 |AI大模型重构制造业供应链新格局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供应链大变局下,市场正在呼唤AI赋能,2025年将成为大模型规模化商业应用元年。人工智能加速向制造业深度渗透,特别是以国产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正为制造企业打开降本增效、优化体验的新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央企和一线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供应链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国产AI大模型在重塑“成本—效率—体验”三角关系的同时,正寻求在赋能实体经济中实现价值突破的最优结合点。
近期,国产大模型领域呈现出“周周有新品、月月有突破”的井喷式发展格局,在通用模型、垂直场景及开源生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近日,交通运输部已启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简称交通大模型)建设工作,并组建工作专班,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论证,研究交通大模型架构和建设路径。
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不仅有技术迭代的推动,更有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助力,同时在交通、能源等多个行业也涌现出诸多创新应用案例。
国产大模型井喷式爆发
交通运输大模型建设采用“1+N+X”体系,即基于1个通用基础大模型,开发N个行业垂域模型,服务于物流调度、交通规划、应急响应等典型场景。对物流行业意义重大,有望推动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一建设工作的起步,实则是国产大模型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2024年11月,深度求索DeepSeek-R1以数学推理和代码生成能力为核心,借助强化学习显著提升了性能,成为首个对标OpenAI o1的国产深度推理模型。
一时间,引燃AI热潮。
第三方即配平台顺丰同城成为首批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物流企业,将依托DeepSeek低成本、高性能、高开放度的三重优势,为顺丰同城全场景业务和全生态链参与者提升智慧化赋能。
同期,阿里通义QwQ系列推出32B参数推理模型。2024年12月,月之暗面Kimi-K1突破200万字长文本处理能力,重点优化法律合同解析与学术研究场景,成为长文本领域的标杆。
2025年2月,阿里通义Qwen2.5-Max基于MoE架构的千亿级模型,在Chatbot Arena盲测中综合性能跻身全球前五,多模态能力显著提升。华为昇腾DeepSeek系列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实现低成本推理服务,获微软CEO纳德拉公开认可其计算效率。
一季度,MiniMax-Text-01和首个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深度推理模型讯飞星火X1相继问世。
助推物流业新生态构建
国产AI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供应链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的必然结果。我国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本投入,大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如今,覆盖全国的智算中心和算力网络已初具规模,如合肥第二总部、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平台等。
我国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如电商、物流、工业等,产生了海量多模态数据,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同时,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MineData 平台、国汽智图等通过数据脱敏、合规传输机制,有效解决了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加速了数据流通,使得数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模型训练。
国产AI企业纷纷通过“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全栈布局,形成闭环生态。京东物流超脑大模型与智能仓储硬件实现端到端调度,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智能化水平。
供应链各环节的智能化需求倒逼大模型技术创新。在制造业,AI 大模型用于需求预测,菜鸟“天机π”将交付周期缩短;在物流领域,智能调度和OCR识别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百度地图物流大模型做到了运输成本的优化。
国务院国资委将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持续深化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工信部“大模型产业化应用”政策等为技术研发和场景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例如,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项目通过政企合作探索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了AI大模型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我国AI大模型的爆发是供应链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的必然结果。上游算力与数据的突破、中游技术生态的整合、下游场景需求的拉动,叠加政策与资本红利,共同推动了国产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
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AI大模型的爆发助推了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但在繁荣背后,也面临着诸多隐忧与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技术同质化与资源分散问题较为突出。当前,大多数机构研发的大模型集中于通用对话、代码生成等场景,导致在这些领域竞争激烈,而在部分垂直领域,如农业、能源等,仍缺乏高质量模型。这不仅限制了国产大模型在更多行业的应用,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尽管国产芯片适配率有所提升,但大部分头部模型仍依赖英伟达A100/H100进行训练。华为昇腾等国产算力集群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解决软件生态兼容问题,这使得国产算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训练资源的限制也是一大难题。据公开信息,训练GPT-4消耗了约2.4亿度电,使用2.5万块英伟达A100 GPU(每块功耗 400W),单次训练耗时3个月。
而国内拥有1万枚GPU的企业很少,且单枚GPU普遍弱于英伟达A100。由于英伟达A100及以上性能GPU被列入管制清单,中国企业能获取的替代品为英伟达 A800,但A800也存在缺货和溢价的情况。这导致国内大模型训练面临硬件资源不足和成本高昂的双重困境。
商业化与可持续性难题同样不容忽视。多数厂商依赖API调用收费,但DeepSeek-R1等开源模型的出现挤压了付费空间,使得部分创业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退出市场。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贾奥胜
为更好拥抱人工智能,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将如何加快布局?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推动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转型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有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其中,算力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发动机”。
近年来,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算力布局,加大算力资源投入力度。从算力布局上看,既有满足大模型集中训练需求的大规模智算集群,也有满足推理算力需求的边缘节点。
例如,中国电信基本形成“2+3+7+X”智算布局,两大公共智算中心辐射全国,三大热点区域满足超大规模集群需求;中国联通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升级,建成300多个训推一体的算力资源池;中国移动建成了2个超万卡智算中心、13个区域智算中心及1500个边缘节点。
从技术能力看,我国万卡集群的设计建设能力实现新突破。
万卡集群是指由一万张及以上的加速卡(如GPU、TPU或其他专用AI加速芯片)组成的高性能计算系统,用以训练基础大模型。
“从目前态势看,算力基础设施依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下一步中央企业将持续加快智算资源建设。”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负责人说,三大运营商要深度参与训练场建设,为训练更加复杂的AI模型提供算力支撑。
推出三大通用大模型未来将持续提升模型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正在迎来一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的爆发式发展。中央企业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又有哪些进展?
日前,中国移动推出自主研发的九天深度思考大模型,标志着九天大模型从“快速应答”向“深度思考”迈出重要一步。
“九天深度思考大模型具备数学推理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及丰富的行业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其在奥林匹克数学考试题中表现优异。”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说。
中国电信的星辰大模型则在视频生成领域实现突破:2024年12月5日,中国电信发布首款基于星辰大模型的视频生成模型,只要输入故事文本,模型即可自动生成剧本视频,不仅能从容驾驭多个主角,还能流畅切换多个场景。
中国联通则推出元景大模型,实现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等全模态覆盖。特别是其2025年发布的元景思维链大模型,既拥有深度思考能力,又能做到简单问题简单回答,避免过度思考造成算力消耗,实现了大模型“慢思考”能力高性价比落地应用,平均节省约30%推理计算量。“下一步,中央企业自研大模型要持续提升模型复杂推理、多模态理解生成、轻量化低成本部署等能力,加快推进应用体系建设。”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负责人说。
场景应用竞相落地超500个场景用人工智能
场景应用是中央企业发展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最大的责任所在。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超500个场景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人工智能,让巡检更便捷。国家电网拥有131万公里输电线路,部分位于高海拔山区,巡检困难。通过部署近4万台无人机,并结合AI识别技术,年智能巡检杆塔达1000万基,人工登塔减少40%,效率提升超2倍,推动运维模式变革。
人工智能,让研发设计更高效。日前,中国中车集团推出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推动高速列车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
人工智能,让技能培训更实用。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聚焦产业端,其在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变身5G数字人教官,帮助企业降低50%的用工成本。
2024年,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增速达46%。“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更加突出应用领航,瞄准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强化行业协同,加大布局力度,更好服务千行百业。”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负责人说。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心萍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郭振兴:
助力制造企业跨越数智化鸿沟
近日,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5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郭振兴指出,2025年,我国正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自主创新的时代浪潮之中,这为智能制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5.3%,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80万亿元。
郭振兴说道,行业智能化加速推进。从AI改变企业的业务功能,到改变业务流程,再到重塑业务模式,AI的影响力正不断深化。DeepSeek的出现,以其普惠、优质、开源的特征,进一步加速了AI大模型市场的发展,为智能制造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外,在国内外环境的推动下,政企客户自主创新的替代进程也在加速,这些都给华为和伙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产能更迭、柔性生产、个性化服务和供应链优化等挑战。
郭振兴表示,华为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趋势,基于自身研发实践,推出了“汽车制造研发数字化”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已有多家汽车主机厂与华为合作数智化转型项目,其中广汽、长安等企业成为这一解决方案的成功典范。该方案通过构建大模型数据管理引擎和软硬件开发工具链,帮助车企加速研发过程,提升研发效率。
华为还对汽车智慧工厂解决方案进行了全新升级。以长安汽车数智工厂为例,华为打通了企业的工程信息流、生产工艺流和商业信息流,消除了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和断点,使数据能够按照业务需求自由流动。同时,生产数据与伙伴应用对接,并融入场景化AI能力,释放出更多智慧工厂应用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华为将继续深化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加大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抓住行业数智化机遇,共赢数智化未来。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耿鹏飞
从DeepSeek国产大模型走红全球到春晚人形机器人亮相,从“独角兽”“瞪羚企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各地密集布局新质生产力,中国正以技术突破和场景创新重塑产业格局。
在江苏南京高新区,一家激光雷达企业正加紧生产。受益于新能源和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其多款测风雷达和智能监测设备2025年一季度产量翻倍。
江苏正通过“5个100”行动,也就是100项重大前沿技术攻关、100家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0家未来产业科创园区、100个前沿技术应用场景、100项未来产业标准规范,系统布局新赛道。
持续领跑西部地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东部地区加速推进新业态快速落地,我国的西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同样风生水起。四川绵阳等地一季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持续领跑,成为当地正逐步培育壮大的新质生产力。
从2024年开始,人工智能被列入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作为“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工业城市的绵阳,科研实力雄厚,工业基础扎实。近年来,当地搭乘鼓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我国产业数字科技新赛道加速裂变扩容
从长三角到成渝双城经济圈,新赛道崛起标志着中国产业正由“跟跑”迈向“并跑”“领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25.5%,以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成为稳经济、促转型核心引擎。
日前发布的《中国新赛道体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5年我国新赛道体系已形成6大方向、28个主赛道和103个新赛道。其中,产业、数字、科技方向的新赛道裂变与扩容正在加速。
新赛道发展受到各大城市高度重视,北京、上海、深圳等围绕“赛道名片”展开差异化竞争,杭州“六小龙”、南京未来网络试验网等成为区域创新标杆。政府、企业与资本汇聚,推动新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伟 唐高林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4月9日 5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