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发力赋能产业升级】
专题 | 设备更新推动钢铁产业链变革升级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将拉动设备制造、装备制造等终端用钢需求,推动钢铁行业实现升级转型。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提高技术、降低能耗排放为导向,促进钢铁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为钢铁行业产业链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钢铁行业应以新技术应用为牵引,以老旧设备更新、节能降碳提标、数字化技术应用、超低排放等为重点,推进落实设备更新和技改升级。
万亿市场!钢铁重大利好来了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2月,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提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13日,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行动将利于拉动终端用钢需求,支撑钢铁行业稳定运行。钢铁企业把握机遇,应深入研判此轮行动的新特点、新趋势,重点关注终端客户的需求变化,针对性做好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工作。
装备制造业客户用钢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规模约4.9万亿元”,未来“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设备更新将主要支持重点工业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文旅医疗设备等四大领域。从设备存量、设备供应、设备更新分类等多维度看,钢铁企业可重点关注装备制造业客户用钢需求增长与变化趋势。
首先,装备制造业自有设备存量基数大。设备购置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占比约七成。由于统计局2018年之后不再公布行业设备购置投资额,参照2017年历史数据,单一大类行业设备购置投资额占全社会设备购置投资比重超过2%的有14个,合计占比57.5%。考虑到装备制造业自身技改维简、升级改造周期较短等特点,装备制造业自身无疑是设备更新需求的主要对象。
其次,装备制造业将围绕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提供一批新设备。《方案》明确提出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将围绕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主要方向,大力推动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除电子行业外,《方案》支持的10个行业各类主要设备“含钢”量较高。2024年1~2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比2023年全年快2.9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5.2个百分点,特别是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1%,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5.7个百分点。
第三,装备制造业设备更新类别有所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20年以来,设备工器具购置保持增长主要是机械、电子、电力等行业,过剩行业设备更新的意愿、动力略显不足。在政策支持导向上,《方案》提出2027年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设备更新将主要依托用能设备、数字化设备,以期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2月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更是将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扩大至43种,为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提供指导,相关设备将成为此轮设备更新的重点,其用钢特点及需求应予以关注。
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将更加受益。《方案》明确提出“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此轮“设备更新”将有望在该预算内配置增量额度。从过往政策支持看,“以旧换新”资金来源多以中央财政为主导,补贴方式多以再贷款及减税为主,预计后续政策支持将突出保障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大型装备制造业有望在此次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汽车制造企业用钢需求
此轮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重点支持汽车、家电、家装消费品三大领域。2023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根据中钢协《2023年钢铁市场供需情况及2024年发展趋势》,2024年汽车行业钢材消费量约为6100万吨,同比增长约3%;家电行业用钢需求略有增长,约为1620万吨,同比将增长2%左右。此次换新政策出台后,汽车行业叠加新能源汽车各项政策,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增长;家电领域则将以高端型、节能型换新为主,受制于居民消费补贴力度有限及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家电领域的换新增长空间稍小,汽车、家电用钢有望在2%~3%增长基础上有所提升,汽车用钢增长将快于家电用钢。钢铁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汽车企业用钢的需求。
利用废钢回收新政及导向
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作为此次行动的两大保障举措,“前端”标准提升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支持设备更新的各项标准,“后端”回收循环利用利于畅通资源循环利用的完整链条,从而提升全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方案》部署了一系列工作,钢铁企业可重点关注三点。
一是“支持建设一批废钢铁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废钢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其方向是鼓励钢厂联合上游回收企业构建回收加工配送网络,协同发展汽车拆解、有色金属、废旧电池等金属再生资源业务,精准匹配供需,保障原料供应;鼓励钢厂与产废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建立废钢利用循环产业合作机制,承接建筑业、制造业企业废钢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废钢资源循环利用闭环。二是“推广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做法”。部分不规范企业为降低税收成本,虚开代开增值税票,物流、资金流、票据流无法统一,导致税票问题频发,一直是制约废钢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家和行业相关部门也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反向开票”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三是“及时完善再生材料等进口标准和政策”。2022年我国放开废钢进口,进口废钢由于来源不稳定、品质难控制、价格倒挂等原因,年进口数量在50万吨左右,难以有效满足国内废钢资源需求。完善再生材料等进口标准或将有利于废钢进口规模的提升,为钢铁企业提供海外废钢资源保障。
来源:中国钢铁网
作者:贺宗春
钢铁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涉及哪些?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印发后,各行各业都很关心具体更新哪些设备,有怎样的支持政策?有关人士在“节能服务进企业暨2024钢铁行业能效提升研讨会”上介绍了工业领域包括钢铁行业设备更新的思路。
对于工业领域具体更新哪些设备,有关人士重点提到了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设备、照明设备等。其中,仅电机更新改造的市场份额就至少是千亿元级。“根据推算,低于上一版电机能效标准的电机保有量20%多。所以电机改造的市场份额至少是千亿级的,量非常大。而且将来带动效果非常好,对铜、铝、钢等一系列金属产业也将带来非常大的内生驱动力。”
对于支持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支撑五个方面。
具体怎么支持?有关人士预计:“财政支持是当前最直接的、最具影响力的政策,特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务院公布的方案明确提出将设备更新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非常具有针对性。此外,根据方案判断,会有其他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更具备执行力的税收减免政策及金融政策,例如,未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等。”
具体到钢铁行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在研讨会上表示,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提高技术、降低能耗排放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进而拉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消费。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表示,钢铁行业要提升高效电机、水泵和风机等通用用能设备的使用比例。
丁志军介绍:“加快钢铁生产过程节能工艺技术的应用,推广高参数煤气发电、烧结烟气循环等预热余能利用,以及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动重点用能设备大规模更新,提升高效电机、水泵和风机等通用用能设备的使用比例。优化原料结构,开展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回收利用,有序推广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系统提升钢铁工业的能效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会上还介绍了极致能效工程的进展。重点工序能效对标数据填报系统是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与能效标杆三年行动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务理事张永杰表示,目前已经有58家企业完成填报,涉及4.4亿吨产能。初步测算,2023年相关高炉能耗同比下降0.47%,转炉能耗同比下降7.97%。这4.4亿吨产能降低的能耗总量相当于150万吨标煤,如果推广到全行业,每年可以降低350万吨标煤产生的能耗。
对于今年极致能效工程的重点工作,张永杰透露:“今年重点还是要做标杆示范培育、技术推广和研发,还有示范验收。钢铁行业现在还没有纳入全国碳市场,钢铁的能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固体、液体、气体。还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是钢水,不像电可以统计,所以这些工作很难。我们也在凝聚行业力量,争取把事做好,被国家部委采信,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里,这样更加规范、公平公正和科学。”
来源:央广网
记者:吕红桥
工信部:
聚焦钢铁等重点行业,全面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本报讯 近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公开发布。4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相关情况。
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提升先进产能比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设备更新空间大、潜力足。
单忠德介绍,下一步,将聚焦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重点行业,开展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安全水平提升四大行动,全面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重点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等行业,加快服役10年以上老旧机床等落后低效设备更新替代;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等行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同时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推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应用推广节能、节水、环保等绿色装备;推动电机、变压器、锅炉、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加大工业固废处理设备设施更新升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范铁军:
钢铁行业和企业近几年需要重点关注:推动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对钢材消费的影响、“十四五”节能目标和碳市场扩围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目前由于下游产业也需要深度转型升级,钢铁行业正在适应这个变化推进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从关注市场转向关注客户,从关注品种转向关注规格,从关注差异化转向关注专业化,从关注品质向关注品牌转变。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处长文刚: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均明确提出了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等的更新和技术改造。钢铁行业要以新技术应用为牵引,以老旧设备更新、节能降碳提标、数字化技术应用、超低排放等为重点,推进落实设备更新和技改升级。
湖南省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运营官欧云飞: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于促进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汽车制造领域,以旧换新将促进市场中的汽车产品更新换代,进而增进汽车厂商对于绿色、低碳、环保的用钢需求,推动汽车用钢制造的加速升级。同时,汽车以旧换新也将增加废旧汽车的回收和利用,有利于环保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对于促进汽车用钢材领域的健康发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劣质产品流入市场等均会产生积极效应。
钢企设备更新升级将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确定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作出一系列相关工作部署,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面对艰巨的减排任务,必须下大气力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应在满足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对钢铁产品需求的同时,使钢铁产业以更加低碳的方式运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钢铁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预测未来钢铁材料的需求与结构,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通盘谋划,先立后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一是要协调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二是要统筹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此外,还应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发力。
完善细化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扶持、产业支持等方面入手,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绿色政策体系,对于调动减排降碳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要完善减排政策,优化碳交易、碳税等政策机制,分阶段、分产品、分制造流程给予碳税优惠;通过专项奖补政策激励钢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升级、低碳技术研发、资源综合利用、超低排放改造等;加强金融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完善标准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帮助钢铁企业解决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融资痛点;兼顾产业、能源、环境、经济等各维度要求,形成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实现技术突破。不同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技术路线产生的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不同工艺流程的前沿减排技术还需加强跟踪分析,并深入结合减排需要探讨关键零碳技术的组合。此外,应尽快推进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零碳可再生能源生产绿氢技术等的研发进度,以降低碳排放量。
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能够为推动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内驱力。一方面,钢铁产业与当地经济资源的联动呈现差异性特征,产业与区域的协同共治机制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另一方面,多行业协同共治机制为钢铁产业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开拓了新思路。应推进钢铁与化工、石化、建材等行业联合生产、合作研发、协同降碳,形成上下游产业共生链,从而实现资源减量、能源脱碳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总的来说,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将其置于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框架之中,统筹兼顾考虑行业与区域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政策、技术与管理协同,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谷炜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4月22日 3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