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奋进的物流业·“十四五”答卷(四)

专题|2.6亿立方米的“保鲜革命”:中国冷库的绿色智能进阶之路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时间:2025-10-22
导读:随着“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冷库产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赛道上按下加速键,冷库建设呈现出规模稳步扩张的趋势,华东领跑、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180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将农产品贮藏平均损失率大幅度降低,让田间地头的“丰收果”真正转化为农民的“增收果”。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随着“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冷库产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赛道上按下加速键,冷库建设呈现出规模稳步扩张的趋势,华东领跑、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180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将农产品贮藏平均损失率大幅度降低,让田间地头的“丰收果”真正转化为农民的“增收果”。

这场“保鲜革命”,既是保障民生供给的坚实支撑,也重塑了乡村产业格局,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运输等于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彰显了中国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十四五”期间,中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果。

现代物流报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了解到,随着新建冷库投入市场运营释放产能,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冷库总容量(以销区为主的公共型食品冷库)为2.6亿立方米。

从全国范围看,冷库建设分布有哪些区域性特点?冷库建设对减少农产品消耗发挥了哪些作用?绿色智能化冷库建设,有哪些探索和实践成果?

2.6亿立方米冷库增长图谱

现代物流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全国2.6亿立方米的冷库总容量,折合库容约为1.04亿吨,同比增长6.12%,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新增302万立方米。

实际上,十四五以来,中国的冷库建设呈现出规模稳步扩张的趋势。

2022年底,全国冷库总库容约为8347.3万吨,冷库总容积约为2.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8%。

其中,东北地区冷库库容面积为706.25立方米,西北地区为2572.5万立方米,西南地区为1800万立方米,华北地区为2547万立方米,华南1980万立方米,华中地区为3100万立方米,华东地区为7282.5万立方米。

从各地冷库库容的全国占比看,东北地区占3.53%,西北地区占12.87%,西南地区占9.01%,华北地区占12.74%,华南地区占9.91%,华中地区占15.51%,华东地区占36.43%。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2年,华东地区总库容量最高,华中和西北地区分列二、三位。从省份分布看,2022年,山东、广东和江苏位列总库容的前三位,分别为1562.5万立方米、1325万立方米,1262.5万立方米。

到了2023年,全国冷库总库容约为9063.2万吨,冷库总容积约为2.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0%。

从地区分布看,2023年,华东地区总库容量最高,达7770万立方米;华中和西北地区总库容为3310万立方米、2875万立方米,分列全国第二、三位。

此外,华北地区总库容为2687.5万立方米,华南地区为2165万立方米,西南地区为2064万立方米,东北地区为886.5立方米。

各地区在全国总库容占比的情况是,华东占35.71%、华中15.21%、 华 南 9.95%、 华 北12.35%、 西 南 9.49%、 西 北13.21%、东北4.08%。

在2023年,山东、广东和河南位列全国冷库总库容的前三位,分别为1625万立方米、1375万立方米、1325万立方米。

2024年,全国冷库市场新增供应较为平稳。截至2024年底,全国冷库总量为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96%,新增库容2491万立方米,其中第四季度新增库容为727万立方米。

中国冷库总库容的规模化发展,无疑为农产品保鲜、减少损耗,发挥了巨大作用。

18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农产品保鲜

中国的冷库规模化建设,究竟在减少农产品损耗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发展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的陈美安、朱彤昕等在《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提到一组数据:

在2014年到2018年间,我国每年大约有3.5亿吨左右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占每年食物生产总量的27%。其中有将近一半(45%)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发生在食物收获和存储环节。

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例如英国仅为4.8%,在日本是10.5%。

现代物流报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2023年的相关研究中报告中了解到,现阶段,我国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为35%,果蔬损耗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

这样的大背景,说明我国的冷链冷仓还有巨大的发展、创新和科技赋能空间。

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意见》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一起,形成了支持冷链物流仓储发展的合力,在减少农产品损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福建省福清市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的4000立方米冷库,是福清市配套补贴项目,主要储存尖椒、螺丝椒等蔬菜。冷链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损耗率从原来的20%降至5%以内。

芦笋产量占全国30%的江苏省涟水县,根据地域实际发展移动冷库,芦笋采摘后不到10分钟放入移动冷库,可以减少20%~30%的田头损耗,使预冷芦笋的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全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累计安排180亿元,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新增冷库容量1964万吨;同时实施整县推进项目350个,县级覆盖率超过70%。

陈全表示,使用冷藏设施后,农产品贮藏平均损失率从19.7%下降到7.1%,地区间减损差异不大;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损失率最低,都控制在5%以内,果蔬产品损失率在6%~8%;水产品冷藏前后损失率减少最多,达到14.9%。

“零碳冷库”与“智慧冷链”双跨越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加速绿色化发展进程,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节能水平;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冷链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

智枫(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冷库设计运营专家鞠朝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冷库产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赛道上按下加速键。

鞠朝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冷库建设正通过六大方向实现创新破局: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硬质聚氨酯泡沫夹芯板、气凝胶复合板、相变储能材料等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使冷库保温效率提升30%以上,降低冷量损耗,降低能耗。

光伏+储能系统。屋顶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单元耦合,实现“绿电”优先供给,部分园区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驱动。

环保制冷剂普及。目前,我国大多冷库采用的制冷剂以R507和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显著。未来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实现二氧化碳+氨制冷剂相结合,高效节能且满足碳排放标准。

高效制冷设备升级。如制冷压缩机,选用变频涡旋式或螺杆式压缩机,能效比(COP)≥3.0,能耗降低30%以上。目前已有众多企业实现了物联网管理平台,让冷库运行更加高效和节能。

余热回收循环利用。压缩机余热回收系统为库区提供生活热水、融霜能源、地暖系统、集中供暖等,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

零碳园区试点落地。长三角、粤港澳等枢纽型冷链园区通过碳足迹追踪、碳抵消机制,已初步建成“零碳冷链示范基地”。

随着智慧赋能全链条协同,冷链物流格局正在重塑,智能化技术已经深度渗透至冷库运营全场景。

比如,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实现±0.5℃精准控温;库内AGV机器人与WMS系统协同,货物周转效率提升20%~50%;区块链技术追溯生鲜全链路温控数据,确保食品安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冷库模型,故障预判准确率达95%。

这些创新,已经使冷库从单一储存节点升级为集仓储、分拣、加工、配送于一体的“智慧供应链中枢”。

而且,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冷库产业有望通过“绿色化筑基、智能化提效、网络化协同”三步走战略,率先在全球实现“零碳智慧冷链”商业闭环,为双碳目标贡献“冷动力”。

在鞠朝看来,中国冷库的未来发展,将向零碳标准国际化接轨、智慧冷链跨产业融合、绿色金融深度赋能方向发展。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常河山

 
 
♦  关注 ·  Focus  ♦
 
 
 
 

冷链物流支撑消费升级

当前正是海鲜肥美的时节。这些备受消费者青睐的时令美味,通过车间打包、冷库预冷锁鲜、冷藏车运输等多重冷链物流环节,从产地码头、养殖基地争分夺秒奔赴消费者的餐桌。

高效运行的冷链物流网络保障着消费者对鲜美的追求,其背后离不开冷库和冷藏车等设备的支撑。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扩张,也推动着冷库投资建设增多和冷藏车销量增长。

冷链物流业务总需求稳增

凌晨4点,渤海湾的风带着凉意。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蟹塘水面上,头戴探照灯的蟹农正驾船熟练地收笼,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黄河口大闸蟹在网笼中挥动钳爪。最快不到12小时,这些鲜活的大闸蟹将通过现代化冷链物流送达各地。“我们开通了同城当日达、省内次晨达,以及覆盖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等45个城市的次日达服务。这些线路均为冷链直送,中途不设中转,确保大闸蟹以最佳状态送达。”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东营市垦利区分公司副总经理逯世远介绍。

夏季南方水果北运、秋季正值海鲜肥美,消费者追求的鲜美里有冷链物流蓬勃发展的活力。“随着生鲜产品进入消费旺季,整个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增长势头良好,同时韧性进一步加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刘飞说。

冷库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在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冷库新建、改扩建及智能化改造加速推进,带动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体量稳步增长。

今年6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白坭坡工业园,一座总投资9.2亿元、库容超15万吨的“超级冷库”正式投用,为粤西冷链物流补上短板。

今年前9个月,深圳机场国际货站冷库共保障冰鲜、活鲜、水果等生鲜货物3.1万吨,同比增长36%,占进港总货量超48%。目前,国际货站冷库的平均使用率为70%,在高峰期能达到90%。

放眼全国,今年上半年冷库项目资金投入为223.06亿元,同比增长7.67%。截至今年6月底,冷库总容量(以销区为主的公共型食品冷库)为2.6亿立方米,折合标准库容约为1.04亿吨,同比增长6.12%。

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增长

随着生鲜电商和连锁餐饮快速发展,城市配送需求旺盛,轻型冷藏车销量增长迅速。同时,在政策补贴和多地路权开放的驱动下,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增势强劲。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冷藏车销量为29474辆,同比增长18.19%;其中新能源冷藏车销量为10548辆,同比增长119.61%,新能源冷藏车渗透率为35.8%,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

随着运营里程不断提升,新能源轻卡既可以用于日常中短途的城市配送,也逐步走向干线物流,满足城际、省际的运输需求。今年以来,冷链物流市场十分火热,新能源轻卡冷藏车备受青睐。“宇通轻卡订单量增长迅猛,当前生产线的订单已经排到12月。”宇通轻卡营销部部长王乐介绍。

“今年,客户对冷藏车的需求很旺盛,冷藏车运输量连续3个月保持20%的增长速度。”神沐冷链负责人周冲说。目前该公司拥有常温车458辆,冷藏车35辆,全部是新能源车辆。

“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公司计划再购买150台冷藏车。”周冲介绍,经测算,新能源轻卡每公里能耗可以节省0.6~0.7元,每台车辆可以享受3.5万元国家补贴,购车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发展更有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东辉 李蕊 程远州 朱佩娴

♦  聚焦 ·  Spotlight  ♦
 
 
 
 

冷链物流重塑乡村产业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农产品流通瓶颈,云南省曲靖市马过河镇盘活闲置资源社办厂23亩土地用于建设冷库,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为当地农产品保鲜储存提供了硬件支撑,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破局“储运难”,填补乡村产业短板。长期以来,农产品“储运难”是制约马过河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冷库的建成,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白,为错峰销售、跨区域运输创造了条件,保障农产品能根据市场行情及节令变化供应,充实群众“菜篮子”。

畅通“出村路”,串联产销两端。冷库的投用,打破了传统农产品“即产即销”的局限。通过冷藏可延长保鲜期,减少损耗率约30%~50%,确保农产品以最优品质进入消费市场。

激活“产业链”,赋能乡村经济。马过河镇车章冷库的建成,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创新的生动实践。从“储得住”到“运得出”“卖得好”,冷链物流正重塑乡村产业格局,让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变身市场抢手的“金疙瘩”。为村集体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增强了村集体自身的“造血”功能。

强化“双驱动”,打造可持续乡村振兴模式。冷库建设背后,是政府扶持与基层创新的深度融合。马过河镇引进了永臻菌业种植香菇38亩和个体蔬菜种植户500亩,并争取资金50万元建立冷库,整合土地资源23亩,保障了项目快速落地。引领群众进行产业转型,推动了全镇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能生产娃娃菜、白菜等10余种蔬菜。为其他地区发展乡村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促进了先进产业模式的推广。

下一步,马过河镇将冷库为枢纽,深化“生产订单+技术服务+销售”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全镇特色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迈进。

来源:马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慧琴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0月22日 3版)

责任编辑:李思远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