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全球化合作创新范式与实践路径④】

专题|中国电动重卡崛起改写全球市场格局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时间:2025-10-15
导读:从“跟跑”到如今的“领跑”,中国电动重卡的崛起在全球市场上前所未有。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从“跟跑”到如今的“领跑”,中国电动重卡的崛起在全球市场上前所未有。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去年全球共售出9万辆电动货运卡车,其中中国车企占了80%。在中国,2025年上半年电动卡车占据了重型卡车市场的22%。相比之下,印度去年在总计834578辆商用卡车销量中,仅售出280辆长途电动卡车。在欧洲,电动车仅占卡车销量的1%左右。美关税壁垒令全球商用车产业链面临新一轮震荡,中国重卡制造产业正加速调整战略,从单一市场依赖转向多元化全球布局,以创新力和韧性应对外部压力,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增长。

 
 
 
 
美国加征中重型卡车关税,中国车企如何应对?
 
 
 

当地时间10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抛出一枚“贸易炸弹”——自2025年11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进口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征收25%关税(包括电动重卡)。这一举措并非首次提出,实则是特朗普政府9月25日宣布对重型卡车加征关税政策的“升级版”。

此前,据路透社报道称,该政策因汽车制造商的强烈反对而推迟实施。美国方面宣称此举旨在“保护美国制造商免受不公平竞争”,然而这一政策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贸易连锁反应。

美国行业组织纷纷公开反对

特朗普此次的关税决策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强力推动。9月25日,他首次宣布对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原计划10月1日正式生效。但这一政策刚一出台,便遭到汽车制造商的强烈反对,实施日期不得不推迟。直至10月6日,新政策出炉,不仅将范围扩大至中型卡车,还明确11月1日为最终实施节点。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中重型卡车约24.5万辆,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约14253亿元人民币)。其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这些国家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据主导份额。如此大规模的进口量,意味着新关税一旦实施,将对全球相关产业产生巨大冲击。

美国商会、卡车协会等行业组织纷纷公开反对这一关税政策。他们指出,加征关税将直接推高供应链成本,进而加剧国内通胀压力。美国卡车协会估算,一辆新重卡的平均价格可能从17万美元(约121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0万美元(约143万元人民币),若再算上联邦消费税,实际采购成本或高达22.4万美元(约160万元人民币),这远远超出了中小货运企业的承受能力。

此外,北美一体化供应链也可能因此遭受重创。以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重型车辆部件为例,其价值占该类目总额的28%。而根据《美墨加协定》,原本北美价值成分超64%的卡车可免税通行。但新关税的实施可能颠覆这一规则,对依赖跨国生产的车企造成巨大冲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定于11月首周审议特朗普政府多项关税的合法性,这为政策的实施增添了变数。与此同时,加拿大、墨西哥等贸易伙伴也正在积极寻求豁免或调整方案,政策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重卡产业链或受冲击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重卡生产国,对美出口已占据一定比重。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卡出口总量为15.56万辆,其中对美出口占比约12%,约1.87万辆。25%的关税将直接导致成本大幅上升。以一辆售价50万美元(约356.3万元人民币)的电动重卡为例,关税成本将增加12.5万美元(约89.1万元人民币)。

2024年,中国重卡出口金额达64.94亿美元(约462.8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62.58亿美元(约446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然而,新关税的实施可能迫使美国买家转向其他供应商,从而挤压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墨西哥原本是中国重卡进入美国市场的重要跳板。但2025年9月,墨西哥政府宣布对中国汽车加征50%关税,彻底封堵了“曲线入美”的通道。与此同时,美国海关强化了原产地规则,要求进口商申报非美国零部件价值并按比例纳税,进一步增加了合规风险。

例如,若一辆重卡50%的零部件产自美国,剩余部分仍需缴纳25%关税。这种严格的设计使得企业几乎不可能完全规避关税,只能被迫重构供应链。

中国重汽等头部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较高,北美市场曾贡献其出口量的18%。新关税实施后,订单萎缩与利润率下滑的双重压力不可避免。行业分析显示,依赖对美出口的零部件企业,如发动机、车桥厂商,同样面临严峻挑战,部分企业毛利率将会有所下降。

中国重卡出海“危中寻机”

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国重卡企业早已调整了战略布局,并向东盟、欧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布局。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累计出口641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卡车出口78.56万辆,同比增长17%。

2024年,中国卡车主要出口国家包括墨西哥(85709辆)、沙特(38170辆)和越南(37287辆),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卡车数量近115318辆,领跑所有出口国家。

2025年7月,中国对东盟重卡出口增速达16.6%,较美国市场快一倍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重卡企业的新增长点。东风汽车等企业已在泰国建厂,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为降低关税影响,多家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目前,中国重汽在全球已经设立28个KD工厂(散件组装),246个服务网点和217个配件中心,通过本地化生产有效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技术转型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破口。比亚迪推出多款电动重卡,满足欧美环保标准;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卡电动化比例显著提升,长期运营成本优势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明曾指出:“关税只是短期阵痛,技术升级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短期内无疑将抬升中国重卡出口成本,给中国产业带来巨大挑战。然而,这也倒逼中国产业加速向高附加值、新能源方向转型。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布局与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抵御贸易壁垒的关键。

未来,中美在绿色交通领域的竞争或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而政策的不确定性仍需密切关注美最高法院裁决与国际谈判进展。中国重卡产业需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贾奥胜

♦  视点 ·  Viewpoint  ♦
 
 
 
 

一汽解放董事长李胜:

完善海外布局 以数智化转型打造全球化有机整体

一汽解放董事长李胜在9月26日举行的首届商用车行业数智化转型峰会上表示,近年来,一汽解放持续加大国际化步伐,大力完善海外布局,出口业务高速增长。未来,一汽解放将坚定把数智化深度融入“SPRINT2030”国际化战略,积极与行业同仁共享数智化转型成果,增强协同效应,共赢共创,推动商用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出海成为我们拓展市场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李胜表示,近些年来,中国商用车企业在出海之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依托技术优势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商用车出口量大幅增长。“数智化是实现产品升级、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是打造柔性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客户关系、创新商业模式的核心抓手。”李胜表示,为此,一汽解放以全球整合运营为目标,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一体化运营,打造全球化有机整体。

具体来看,公司着力打造全球财务平台,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高效、精准,同时联通国内,实现集团级管控需求;打造海外营销一体化平台,覆盖从客户到厂家的端到端业务,支撑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闭环管理,增强全球贸易管理与本地化运营,实现全域营销一体化;打造国际供应链平台,支撑出口报关、国际物流安排、仓储管理全链条业务线上化运作,助力物流全流程效率提升;打造海外官网平台,全景展示企业形象与产品信息,高效触达并服务国际受众,打造可信、便捷、可持续的数字化对外通道;打造海外车联网平台,通过构建“云、管、端”一体化全球服务体系,以一套平台、多地部署的方式为全球解放车辆提供智能化体验,支撑海外全球化布局。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宋维东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首席合伙人杨洁:

中国车企从“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汽车产业活力持续释放,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超40%,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两新”政策继续有序实施,叠加企业新品供给更加丰富等,将有助于拉动汽车消费持续增长。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首席合伙人杨洁日前表示,中国汽车业正聚焦“AI+汽车”技术突破,以此构筑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深度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要求,把AI技术真正融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辆能耗管理等核心场景。更关键的是,要避免陷入技术“同质化”陷阱,加大研发投入,主动联合AI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把智能网联能力转化为别人拿不走的差异化优势。

中国汽车行业强势崛起,与中国工业制造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凭借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中国车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产品。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毕马威中国早前发布的汽车科技50系列刊物《并驾齐驱:多元化动力争夺汽车市场——汽车动力总成趋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处于行业整合阶段,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国内市场格局,还以强劲的势头引领国内品牌出口的趋势,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势能。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硕

♦  关注 ·  Focus  ♦
 
 
 
 

陕汽重卡“加速”驶向全球

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汽)总装厂,流水线上每6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这些车辆将从陕西西安出发,驶向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建设工地。

如今,中国每出口5辆重卡,就有1辆来自陕汽。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外品牌经理回翔表示:“预计到9月底,我们的出口量将达到近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以上。”

国际化之路

走访陕汽总装厂时,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化的震撼画面——进入这座现代化工业制造车间,犹如置身“钢铁森林”,每条生产线设有34道装配工位,自动化机械臂精准装配着零部件,工作人员在各自工位上有序忙碌,日产峰值达到450辆。

在重点市场,陕汽取得了显著突破。在沙特阿拉伯和菲律宾,陕汽实现了销量破千;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尔及利亚,陕汽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成为当地深受信赖的重卡“第一品牌”。

“如今,我们在海外拥有200多家一级经销商,500多家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对出口国家的全覆盖。”回翔说。陕汽不仅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还在17个国家建立了本地化生产基地。

产品战略

与此同时,陕汽正从“以价求量”向“质量取胜”转变。

回翔介绍道:“我们的X系列高端产品今年销量已超过1万辆,占总销量的30%以上。”

据了解,陕汽旗舰产品X6000已出口到26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南非等市场。陕汽的新能源产品已扩展到20多款,出口至英国、荷兰、摩洛哥等16个国家。

记者了解到,陕汽推行“一国一车”策略——根据当地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产品、服务、配件、智能网联等方面,“量身打造”车辆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陕汽针对海外市场累计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182项,完成7款偏置码头车导入。如今,陕汽的偏置码头车已在韩国、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国际大型港口投用,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

车联网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车联网是陕汽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的核心。

在陕汽天行健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已累计接入车辆已突破120万台。“这辆行驶在吉林的车,累计里程已达173万公里。”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道,平台能实时分析驾驶员行为,对急加速、急减速等操作发出提醒,帮助车队平均降低油耗约5%。

2025年,天行健系统实现了全面升级。陕汽天行健车联网产品部副部长王召立介绍道:“我们提升了海外地图和时区的兼容性,新增多种语言版本,目前共支持5种语言版本。”

创新驱动

陕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线转型升级。公司围绕整车制造的加工、装配、物流等环节,全流程识别绿色制造提质增效改善点,36个工艺改善项目实施落地。

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陕汽重卡正在驶向世界更多角落。

来源:西安经开

作者:康乔娜

♦  观察 ·  Analysis  ♦
 
 
 
 

电动卡车正在助力中国商用车走向全球

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三一重工要在2030年前将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50%。与此同时,比亚迪、北汽福田也把车运到意大利、波兰、西班牙和墨西哥,这些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新动态,正助力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市场。

据数据提供商《商用车世界》的数据,今年前八个月,柴油卡车约占中国卡车销量的51%,而2023年同期这一比例为75%。相比之下,电动卡车的普及率已从两年前的4%飙升至约24%。

今年5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表示,到2028 年,中国销售的所有新卡车中有一半将是电动卡车,该预测预示着全球重型货车市场将发生巨大变革。《金融时报》称,电池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续航里程的提升对中国电动卡车的繁荣至关重要。同时,中国为柴油卡车提供的以旧换新补贴,地方政府为电动汽车划拨专用车道,也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资料显示,三一重工在2021年正式开启电动卡车业务,如今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约16%的市场份额,目前,该企业已投资约220亿元人民币发展电动卡车业务。

尽管其预计短期内大多数电动卡车都将在国内市场销售,但三一重工仍在加强海外市场的建设。今年以来,该集团已在南非开设了一家电动卡车工厂,并已开始在欧洲销售其汽车,同时还在巴西寻找土地以开展海外业务。

不过,三一重卡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中国电动卡车出海时的最大痛点:“我们已经看到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最大的挑战是许多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落后于中国。”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也显示,中国以外的地区电动化进程要慢得多。今年上半年电动卡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仅为3.6%。但在巴西、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电动卡车的销量正在稳步增长。

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多尔曼表示,中国的电动卡车制造商似乎将走上与中国电动汽车集团类似的道路。他认为,在激烈的国内竞争背景下,这些企业已转向出口驱动型增长战略。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张家栋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0月15日 5版)

责任编辑:李思远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上一篇:专题|物畅其流 快递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