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交通物流篇⑨】
专题|畅通陆海联运物流新通道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命脉”,港口则是“命脉”上的战略支点,撬动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陆路+海运”的无缝衔接,打破了区域壁垒,将内陆地区纳入全球贸易体系,多地港口陆海联运建设不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已发展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乃至全球的重要枢纽。各地实践表明,陆海联运物流大通道建设意义重大,有助于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企业,开创国际枢纽海港新局面,为国际国内双循环注入强劲动能。
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部湾港”)作为广西沿海主要的公共码头投资运营商,始终秉持初心、砥砺奋进,把“四个一流”重要指示作为北部湾港的核心目标,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加快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全面提升铁海、江海联运一体化水平,助力广西扩大高水平开放。“十四五”期间,港口“四个一流”建设实现跨越升级,大型化、智能化码头集群加速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引擎强劲,海铁联运班列覆盖广、增长快,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要道;航线网络持续优化,吞吐量稳居全国前列,区域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北部湾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已发展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东盟乃至全球的重要枢纽。
2021~2024年,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从2.69亿吨增长至3.28亿吨,年均增长6.76%,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9位。其中,2024年,钦州港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亿吨,北海港、防城港集装箱吞吐量均首次突破100万标箱。面向“十四五”收官之年,北部湾港锚定“千万标箱”为目标,全力以赴冲刺集装箱吞吐量新突破。港口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稳步增长,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聚焦“一流设施”提升双循环节点能级
北部湾港作为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积极推进大型集装箱、散货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港航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为匹配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十四五”期间,北部湾港通过现金收购、公开发行可转债及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等方式收购港口及投入泊位建设,相继建成投产钦州30万吨级油码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401号20万吨级泊位等18个泊位。开港运营北海铁山东港区,打通玉林更加便捷、成本更低的出海通道。建成北海铁山港进港铁路,突破北部湾港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北部湾港现拥有及管理沿海生产性泊位91个,货物年通过能力4.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104万标箱,已推动完成84个泊位对外开放启用。北部湾港可靠泊10万吨级以上船舶的深水泊位占比达36%,远超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港口专业化泊位占比由2021年的33.8%提高到2025年的37.4%,国际门户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按下“快进键”。
聚焦“一流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标杆
北部湾港坚持向“新”而行,向“质”图强。“十四五”期间,在港口生产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5G网络、无人驾驶、北斗定位、大数据、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创新破解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难题,高标准建成全球首个U型堆场装卸工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提升智慧型引导运输车(IGV)作业点密度50%、缩减设备移 动 距 离 35% , 基 于TOS-ECS-GOS系统集成构建的决策中枢(TOS即智能码头操作系统,ECS即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GOS即智能闸口系统),将海铁联运集装箱中转时间压缩40%,为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贡献“北部湾港模式”;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防城港数字化散货中心堆场,有力推动北部湾港生产作业模式由传统向高质量智慧港口转变。打造全国港口行业首个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实现港口生产管理过程的可视、可控、协同服务,搭建覆盖全港的码头智能理货平台、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全面推动北部湾港智慧港口建设打开新局面。坚持以“小切口”改革为重点,实现北部湾港铁海联运“五个一体化”,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被称为“广西北部湾港铁海联运一体化‘小切口’成功经验”,获评2024年度多式联运优秀服务案例。
聚焦“一流服务”打造高质高效营商环境
北部湾港聚焦国家战略,畅通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打造成本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国际航运枢纽。截至2025年8月底,北部湾港集装箱航线数量达91条,其中外贸集装箱航线56条,内贸35条,航线布局更加优化,通过北部湾港现有航线网络可通达全球集装箱港口。“十四五”期间,北部湾港树牢“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理念,强化生产管理,优化生产组织,加强沟通协作,港口生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1~2024年,北部湾港散杂货船舶装卸效率提升32%,集装箱船时效率提升25%;建成“北港网”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无纸化、快捷办理港口业务,办理时间平均节省超过20小时,进驻平台用户达12.6万。客户满意度从2021年的90.45提升至2024年的93.44,港口美誉度不断提升。
未来,北部湾港将厚植“以港为本、以港为荣”的精神文化土壤,牢固树立“效益领先、新质赋能、协同增效、现金为王、风险稳控”经营理念,全力提升港口枢纽能级,不断增强港口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全力以赴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企业,奋力开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新局面,持续书写好“四个一流”答卷的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
山东港口塑强六大国际物流大通道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港口,则是航运的重要集结点和枢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上半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9.5亿吨,同比增长4%;集装箱量近2400万标箱,同比增长7.9%。数据之变,折射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的创新和突破。
最近,一批6100吨铁矿运抵山东寿光懋隆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以前从潍坊港区后场装车运输的方式不同,这批货物是从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潍坊港区水运至寿光港区直接卸船。这条铁矿转水的新通道,省去了短倒、堆存、装车等费用,为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10%,港口还为货物提供保险服务。
一条“港口+物流+金融”水上保供通道的开辟,为区域腹地下游企业提供了经济、稳定、高效的原材料运输保障,使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更具韧性。这背后,是港口发挥内部协同优势,实现从传统码头“装卸工”到供应链服务“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渤海湾港市场营销中心干散货中心业务经理李昊田介绍,渤海湾港通过与山东远洋合作,提供合适的运力保障,确保船舶顺利调配;引入投控集团的货物保险服务,为货主提供风险保障。
近年来,山东港口通过港口运营、供应链综合服务以及港口、园区配套服务“三大赛道”联动发力,推动诸多创新业态兴起。目前,山东港口集成“港口+金融+航运+贸易+物流+海外”等全链服务,开拓80项物流综合业态,取得15类金融牌照及资质,建设了山东大宗商品、青岛国际能源等交易中心,成立了港信期货公司、船舶交易平台,打造了供应链全流程“工具包”,年均拉动进出口贸易增长额近2000亿元。
在业态丰富、链条完整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保障下,山东港口构建和完善由口岸、航线、陆港、内河、班列等多节点共同支撑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今年7月22日,满载元明粉、钛精矿的海铁联运班列从成都鸣笛启程,标志着山东港口第106条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为川渝地区产品出海开辟物流新通道。8月,满载进口纸浆的“传威凯娜”轮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返程空舱搭载国产商品箱发往荷兰,标志着青岛港首次打通“巴西—青岛—荷兰”国际物流大通道。
两条新通道,是山东港口“辐射力”增强、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能级跃升的缩影。目前,山东港口航线总数360余条,形成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塑强中国至非洲黄金物流大通道、中国至东盟黄金物流大通道、中国至中亚汽车跨境出口物流大通道等六大国际物流大通道,为沿黄省份提供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
去年以来,山东港口发布《202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攻坚方向》《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建设规划》等科创规划方案,未来将继续加速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全力打造港航领域创新高地。
供应链综合服务等模式创新为现代航运服务发展打开新通道,科技“上新”为码头智慧绿色转型塑强底座。山东港口,海向增航线、扩舱容,陆向开班列、建陆港,一条条航线“大动脉”畅达全球,一张张物流“微循环”网联全国,畅通陆海联动的物流新链路,不断增强枢纽“链接力”。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范薇 白晓
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局长熊祥忠:
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局长熊祥忠9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初步形成新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熊祥忠表示,目前,伴随广西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逾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中国—柬埔寨产业园(北海园区)、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联动经济走廊正加快形成。今年1至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货物进出口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18%。
当前,江海联通工程——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计划2028年建成通车,四川等西南地区货物经北部湾出海,距离将缩短270公里以上;黔桂铁路增建二线计划今年9月开工建设;崇左至凭祥铁路将于年内开通运营。
为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质量,广西会同通道沿线省份强化货源组织,做大物流规模。今年1~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发运量达32万标箱,中越跨境直通班列(经凭祥铁路口岸)累计开行1768列、同比增长65%。
广西还引进国际大型港航企业参股北部湾港建设运营,打造港口、航运、铁路等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的建设运营模式,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有效带动氢能源上下游产业发展。
来源:中新社
作者:林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季剑军:
沿海地区水运口岸发挥重要作用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十四五”以来,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总数达到311个。当前,我国水运口岸已经达到125个,航空口岸85个,陆路口岸101个。在这311个口岸中,水运口岸是货运的绝对主力,承担全国口岸货运量的90%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季剑军分析认为,沿海地区水运口岸密集,港口数量多、吞吐量大、功能全面,分布着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粤港澳大湾区、西南沿海五大口岸集群,这些有力提升了水运口岸整体竞争力和辐射范围。以沿海地区口岸为主力军,我国水运口岸的出口贸易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全国水运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超过43亿吨,较“十三五”末增长一成,在推动货物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季剑军表示,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形成重点枢纽口岸、物流节点口岸、便捷运输通道为一体的边境口岸开放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畅通的口岸通道,边境口岸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同时,很多口岸城市融合大型边民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型,边境口岸加快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邱海峰
港口与铁路“双向奔赴”开启物流新篇章
近日,伴随“嘉洋16”轮靠泊福建福州港江阴港区,36箱海铁联运集装箱直送江阴港铁路场站,南铁在赣闽两省首个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物流模式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首单“船边直送铁路场站”海铁联运集装箱业务成功运行。
据介绍,此为江阴港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继7月24日运行首单“铁路箱直送码头”业务后的再度突破,达成“港口—铁路”“铁路—港口”双向奔赴。其不仅标志着江阴港区港口与铁路堆场双向共享、箱源共管、指令合一,更标志着南铁福州铁路物流中心与福州港江阴港区形成全新物流运营模式,开启海铁联运发展新篇章,为降低海铁联运物流成本、服务福建省海洋经济建设发挥铁路力量。
该联合调度中心设于江阴港铁路物流园区,通过铁路方、港口方、海铁代理公司、汽运物流车队等多方合署办公的创新模式,推动江阴港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场站共享合作,构建更紧密联动机制,真正实现铁路堆场与港口堆场一体化运营,促成海铁无缝衔接,消除传统物流模式壁垒与缝隙。
江阴港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海铁联运一体化运营,避免集装箱在堆场二次堆放及等待,采用“铁路卸车—直装运输—港区集港”“港区疏港—直装运输—铁路装车”无缝衔接流程,将传统“两倒”作业优化为“一倒”直装模式。单列70标箱作业时间由4.5小时压缩至2.25小时,单个标箱可节约成本30元,使“港站同场”优势真正落地,有力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保障,推动整个物流产业链高效运转。港区与铁路堆场“零距离”对接,令福州港江阴港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铁联运“不落地”快速中转枢纽。
下一步,南铁福州铁路物流中心将与江阴港区继续深化此模式创新,拓展更多铁路海铁班列线路,加密发运频次,加强与内陆无水港联动,扩大海铁联运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升级注入动力,书写海铁联运发展新篇章。
来源:央广网
作者:罗晓英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9月10日 10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