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产业转型篇⑧】
专题|“人工智能+”引领能源行业数智转型浪潮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引领能源行业迈向数智化转型的新征程。随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必将带动产业体系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跃升,推动能源生产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能源消费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优化”升级,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能源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在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节点,能源行业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加速“人工智能+”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双碳”愿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筑牢数智根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就《实施意见》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能源是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领域,具有数字化基础好、数据质量高、应用场景丰富等比较优势,应走在人工智能应用前列。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相比于能源行业的高安全性与强专业性,以及对决策容错率和知识体系完备性的严苛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应用仍然存在着技术可靠性不足、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电算供需逆向分布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随着越来越多场景融入人工智能应用,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带动能源整体性变革,助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问:《实施意见》提出2027、2030两个阶段性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统筹考虑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实际,立足能源行业发展基础,放眼行业发展近中期目标,《实施意见》提出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分阶段目标:
到2027年,着眼于打牢基础、树好标杆、健全体系。聚焦能源领域智能化水平不均衡、共性技术支撑不足、规模化应用尚未形成,重点推动“五十百”工程,即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制定完善百项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级研发创新平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到2030年,聚焦自主可控、深度赋能、国际领先,在前期技术积累和场景验证的基础上,着力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实现体系化突破与规模化落地。这一阶段更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深度融合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绿色化和效率,支撑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问:在《实施意见》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实施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从应用场景赋能、关键技术供给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并以专栏形式细化明确了研发应用重点方向。
一是面向能源各场景全方位赋能。《实施意见》围绕煤、电、油、气各能源品种,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应用场景,推动能源领域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助力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新能源、能源新业态及能源交叉领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能源新产业新模式。
二是专栏明确典型场景建设路径。坚持战略引领与精准落地并重的原则,聚焦智能化转型需求急迫、数据基础完备、应用价值明确、规模化应用潜力大的方向,以专栏形式明确了37个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应用发展重点任务,涉及百余项场景,同时,提出了各任务的建设路径与目标。
三是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围绕数据、算力、算法,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支撑体系,提出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应用的三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夯实数据基础,加快形成能源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强化算力支撑,统筹规划资源,构建算力、电力深度融合的算电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模型基础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软件深度融合,加快突破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瓶颈。
问:下一步将如何推动《实施意见》的落实?
答:国家能源局将紧紧围绕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下一阶段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指导协调,确保《实施意见》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实施意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产学研协同。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体制机制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
来源:国家能源局
作者:吴讯
能源行业推动应用场景上“新” 加快布局人工智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表示,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
当前,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围绕资源勘探、生产运维、安全监测等环节,能源央企已经研发应用了电力、油气、煤炭等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业大模型。
例如,在电力行业,国家能源集团建成的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构建了覆盖安全环保、电力交易、产调中枢、设备检修全链条的智能决策体系,涵盖15个业务领域、75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电力全场景智慧化升级、模型自主优化能力升级和电系统智能化升级;在油气行业,中国石油建成的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从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到装备制造,应用场景赋能油气全产业链。其中,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昆仑大模型构建智能化全波形反演应用场景,提高了地震波波动方程求解效率,实现了正反演全流程10倍以上的效率提升。
能源行业人工智能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与生态培育。《实施意见》明确,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建设以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为目标的跨领域、跨学科的“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共创共享的能源智能化创新生态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实施意见》拓展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提升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技术水平,推进智能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健全能源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可以提升能源系统安全可靠与灵活高效运行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能源行业要做好统筹谋划,在具体项目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协同推进,推动应用场景不断上“新”。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杜燕飞
电力央企抢滩“AI+能源”新赛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不断深化,与AI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下称《意见》),旨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主要电力央企已先行一步。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和大唐集团等多家电力央企近期相继出台系列举措,全面推动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及“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领域转型,与新政形成同频共振。
千亿投资布局AI赛道
在政策明确之前,敏锐的电力央企已经嗅到先机。
日前,国家电投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深化“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国家级光伏储能实证实验数据集”“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高质量数据集”和“光伏逆变器健康诊断数据集建设与应用”等3项成果经多轮评审最终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下一步,国家电投将持续深化推进“人工智能+”专项行动,坚持应用牵引,优化数据资源高效安全开发利用,全力推进能源系统智慧升级和产业变革。
国家能源集团则聚焦“AI+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开发智能燃煤发电系统。总经理余兵表示,该系统可通过AI算法优化锅炉燃烧参数,使煤耗降低3%~5%,每年单台机组可节约燃料成本约千万元。
华能集团近日携手中国电信集团,签署数字化转型合作框架协议。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表示,华能将努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数智华能建设,希望双方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电力深度融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唐集团建立了“风电场智能大脑”,实现风机性能动态评估和预防性维护,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
智能能源时代来临
AI系统可实时分析煤质、负荷、环保指标等上万参数,自动给出最优控制策略。国家能源集团某电厂应用AI燃烧优化系统后,供电煤耗降低4.2克/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
电网平衡一直是行业难题。国网电力科学院研发的“AI电力负荷预测系统”,通过融合气象、经济、用户行为等数据,将短期负荷预测精度提升至97%以上。在极端天气下,南方电网的“AI调度员”可在毫秒级完成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将停电时间缩短80%。“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需协同发力,国家能源局将聚焦目标,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开展分析评估、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意见》落地。”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首先,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加强产学研协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最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协同企业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与成果转化。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刘昱汝 徐芸茜
以“AI+”消除新能源“成长的烦恼”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绿电消纳成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绿电增长与消纳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成为新能源产业“成长的烦恼”。
笔者认为,破解“成长的烦恼”,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首先,提升AI精准预测能力,从源头破解新能源“波动性”困局。随着预测精度提升,可通过开展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分析、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电网规划设计应用,在电力供需上实现智慧化调度,为绿电“腾挪”更多消纳空间,从源头减少弃电。
其次,加强AI在优化电网调度方面的作用,提升“源网荷储”协同水平。我国电网正从传统“源随荷动”模式向“源网荷储互动”新模式转型,AI正是这一转型的“智慧大脑”,通过多主体协同优化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最后,推动AI技术与储能运维进一步融合。储能是平抑新能源波动的核心支撑,AI则推动储能设施从“被动储电”转向“主动增效”。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 装 机 规 模164.3GW,同比增长59%。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李婷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目前,能源领域正经历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关键转型,我国能源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于数字化所积累的数据与系统,人工智能能够深度赋能电网、油气等领域,推动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行业而言,人工智能将普遍带来运营效率提升、决策优化与成本降低。以油气行业为例,人工智能可通过算法与模型更精准地预测地下资源储量,优化运输调度,并实现下游需求侧的供需匹配。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高级专家岳昊:
《实施意见》除了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八大应用场景、37个重点任务之外,还重点提出了三大关键技术供给,即算法、算力、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神经”,算力是人工智能的“骨骼”,数据是人工智能的“血液”。特别是算力,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的重要前提,夯实算力底座,是支撑大模型迭代优化和规模化应用的必要条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翁翕:
《实施意见》聚焦能源专用大模型、边缘计算、自主可控AI芯片、安全可信技术,推动AI伦理规范、数据共享机制、跨界协同平台。其重点方向是强调全链条智能化覆盖。比如,生产端突出以AI优化化石能源清洁转化(如煤制油工艺控制)、新能源功率预测;输配端运用智能电网调度、管道泄漏监测技术;消费端建立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安全端依托AI构建重大设备故障诊断、灾害智能预警系统。
阶段性发展目标:
2027年
目标: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模式。·重点推动“五十百”工程。·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制定完善百项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级研发创新平台。
2030年
着力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实现体系化突破与规模化落地。·更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深度融合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显著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绿色化和效率,有力支撑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设施·推动协同创新·加强标准建设·开展试点示范·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培育生态
37个融合应用发展重点任务:
·油气方向6个
·煤炭方向5个
·电网方向5个
·新能源方向4个
·火电方向4个
·水电方向5个
·核电方向3个
·能源新业态方向5个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9月15日 5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