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新通道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
一、总体情况
陆海新通道集装箱铁海联运是陆海新通道的核心运输方式,开行线路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的东中西三条主通道,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的原则,由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整合通道沿线港口、铁路场站、口岸等关键节点,打造从重庆各铁路站点出发,铁路经陆海新通道东线湖南怀化或中线贵州贵阳至广西钦州港,再通过海运至东盟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高效组织体系。从运营组织、生态圈建设、信息平台建设、“一单制”创新应用等方面着手,在铁海联运线路运营水平提升、组织模式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2023年公司运营铁水联运量超20万标箱,铁海联运班列货物运输品类超过1000种,物流网络现已拓展到18省73市156个站点,通达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为内陆出海出境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
二、典型经验做法
(一)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
北部湾主要港区实现进港铁路全覆盖,建成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和30万吨级油轮靠泊能力。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于2023年建成投用,具备开展集装箱共享调拨服务的基础能力,是陆海新通道开展集装箱共享调拨的重要场地。
(二)创新跨区域运营组织模式。
由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政府指定大型国有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合资组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形成“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区域运营平台”的运营体系。各省区市以合资合作为纽带,按照统一运营模式,共同构建跨区域多式联运服务体系,联通各区域口岸、港口、枢纽、节点、园区等资源,整合沿线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跨区域一体化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了西北西南货物在重庆集结出海出境和中转联运。形成跨区域一体化运行合作机制,共同做大班列运营规模,增强统一议价能力和班列品牌竞争力。
(三)建立陆海多方协作生态圈。
统筹对接铁路运输、海运、港口、海关、代理等,积极联动陆上、海上、港口、口岸等多方参与主体共建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营生态圈。从加强班列开行频次、联合开发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共同打造精品班列等方面,提升运营组织水平,打通铁海联运全路径,提供货物全程运输解决方案,实现货物的高效运输和供应链的顺畅运作。目前已与铁路运营部门达成多个专用线共用协议,与28家国际船司建立合作关系。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区域合作交流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提升陆海新通道班列品牌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化“一单制”“一箱制”创新应用。
依托陆海新通道,大范围、系统性实施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应用,签发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覆盖铁水联运全程,有效串联起“内陆—海外目的地”多式联运全路径。在此基础上,建设“陆海链”数字提单平台,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数字化流转;并基于数字提单具备数据集成、防伪溯源等功能优势,探索“一单制”物权属性,开展提单质押融资创新性业务,联合金融机构打造陆海新通道专项“一单制”金融服务产品。构建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推广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服务模式,在国内外重要港口设立集装箱还箱点,强化通道对海内外箱源调拨服务能力,联合更多海船公司服务构建通道全球网络。
(五)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
建立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物流服务平台,联通铁路、港口、船公司、堆场、拖车等各方平台数据,集成了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营、海运管理、提单签发、集装箱管理、中转管理、结算管理等功能模块,提供国际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服务。打造陆海新通道客户端管理平台,通过从询价、订舱、资料上传、结算、运踪查询等全流程线上化和透明化,为客户提供线上“一站式”国际多式联运订舱服务。
三、工作成效
(一)提升内陆出海出境运输时效。
发挥“陆海一张网”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应,有效压缩内陆与海运的时空距离,与传统江海联运相比,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各铁路场站始发,48小时可运抵钦州港出海,相较于12-15天江运抵达上海港,具有明显的国内段运行效率优势,且运输价格基本持平,显著降低内陆地区参与双循环的物流时效,改变了西部地区“西货东出”传统运输格局,并从根本上打破了外向型经济发展多依赖东部沿海地区的局面。7年来,通道货运量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率,货物流向通达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
(二)“一单制”“一箱制”应用场景扩大。
陆海新通道“一单制”已应用于铁海联运、中老中越等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从重庆拓展至新疆、甘肃、宁夏、湖南等地,截至2023年已累计签发1万票,货值6亿美元。陆海链平台促进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开展结算及融资业务功能,联合金融机构提供基于数字提单的金融服务方案,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融资4亿元。开展铁路箱下海、海运箱上陆“一箱到底”模式创新,集装箱共享调拨量突破16万标箱。
(三)降本增效提质成果丰硕。
联合海关、铁路、港口等各方推动高效组织及制度创新,实施海关围网拆除,促进铁路、港口、海关各关键节点紧密联结,为构建铁水联运一体化畅联互通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境内铁路运费扣减模式,联合重庆海关实施铁海联运境内段铁路运费扣减政策,以“扣减”代替“退税”,为企业降低物流综合成本。优化线路联运方案,进口铬矿经铁海联运“一箱到底”至重庆,较江海联运压缩15-20天。加入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实现全球首例内陆无水港进口货物无纸化放货,在进口放货场景下,实现船司系统、无水港场站系统、物流系统之间业务数据的可信协同,将传统1-2天的放货时间有效缩短至4小时以内,开拓利用区块链平台技术建设数字物流的重要场景。
(四)推动物流向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
推进以铁海联运为代表的铁路与其他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发展,并加强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联动,有利于促进广范围、系统性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优化运输体系。在陆海新通道沿线场站推进低碳化发展,推广新能源、智能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应用,重庆无水港园内投入10辆49吨氢燃料电池重卡,预计年减少近500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短驳费用10%,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提升物流设施绿色能源供给水平,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吨。
(五)发挥战略通道安全保障巩固作用。
在俄乌冲突、红海危机等地缘风险频发、全球物流和供应链遭受冲击的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多线路辐射作用,强化海外枢纽港口联动布局,完善东南亚至大洋洲、跨印度洋至欧洲和非洲线路,为西部地区的产品提供稳定畅通的物流新选项,已成为民生保障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
(六)打造形成运输发展带动经贸融合的综合通道。
依托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线路,聚焦“通道+经贸+产业”联动发展,搭建陆海优品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助力沿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完善海外分拨和销售网络,助力西部地区与东盟、欧洲等地区国家直接建立产业合作,助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依托通道“引进来,走出去”,构建“生产地”直通“消费地”的集散模式。自通道建设以来,西部地区与东盟间经贸合作越发紧密,货物运输品类从最初开行的50余种增加至1160种,通道沿线省(区、市)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超9000亿元,实现翻番。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聚焦联运规模、开行频次、服务品质、运输时效、品牌建设、经贸带动、绿色发展等七个方面,促进陆海新通道铁水联运物流组织更加完善、运输时效性增强,提供更具竞争优势铁海联运服务产品,推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标志性品牌线路,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预计到2024年底,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箱量将达25万标箱,海外分拨中心拓展至22个,签发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1.5万单,实现集装箱共享调拨2.5万标箱。丰富航运网络,推进与成都、昆明、西安、郑州等区域合作开行区域联动班列、亚欧联运班列、长江联运班列等。到2029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标志性品牌线路,全面服务陆海新通道经济走廊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基础设施提升。持续优化布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海外仓、集散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加工中心,推动陆海新通道沿线港口、口岸增强储存、转运、换装、查验等设施。探索共建陆海新通道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存设施和运输设备。
2.优化运营组织。完善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打造枢纽化物流网络,保障物流合作的高效衔接与流转。持续搭建区域物流产品,打造湛江、贵阳等直发钦州的铁路班列产品。推进铁路场站与港口互联互通,真正实现进港即进站、进站即进港。推动更多船公司参与铁水联运线路打造,针对铁水联运货物给予优先舱位保障,优价支持。共同优化航线服务,打造重庆-广西-东南亚港口精品航线。
3.服务规则衔接。推动陆海新通道标准体系建设。联合沿线省区市共同探索国际多式联运、陆海贸易规则、数字通道等标准规则体系,参与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推动陆海新通道数字提单平台与金融系统间单证信息可信协同,连通多家金融机构系统进行数字提单金融业务应用,提升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金融属性。
4.增强数字通道建设。推动“陆海链”数字提单平台迭代升级,扩大多式联运“一单制”和数字提单在通道沿线应用范围。增强智能仓储、智慧场站、无人驾驶等设施设备,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物流网络体系。
5.壮大经营主体规模。积极推动通道沿线省(区、市)和有关企业共建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及各区域运营公司,并向中部、东部地区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各省区市口岸、港口、产业、政策等优势,共同做大铁水联运线路运营规模,构建统一大市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申报单位: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