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攀登才能到达更高的山峰
——关于学术著作《泛市场化批判》的点滴回忆
田广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著作《泛市场化批判》,于2012年由中国财经出版社正式出版。但是,这部著作的主导理念,早在1999年前后,就由田广教授撰文发表于 “强国论坛”,该论坛是由具有权威性的《人民日报》下属机构开设与管理的网络平台。这部书从开始构思到正式在国内出版,耗时达13年之久,在普遍崇尚短平快和实际的最早见效益为大的环境条件下,撰写此书并出版既凸现为做没有油水的傻事,又表现出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是田广教授认真研究这一严肃主题的最早参与者,也是实际动笔撰写著作初稿者。初稿完成后,我将书稿交付北京一家国字号出版社,然而获得的结果却是铩羽而归。我的经验与教训,可用满盆满罐来形容。
一、严肃讨论和撰写著作第一稿
2002年初春,应田广教授执教的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埃斯肯学院邀请,我前往该学院的商学院访学,与田广教授共同教授《中国现代化》课程。田广教授挂名主讲,我承担实际授课的责任。在那所美国高等院校,我阅读了田广教授发表于 “强国论坛”上的多篇文章原稿。他阐述的关于国内存在泛市场化现象,我深有感触。他列举的一些呈现出明显的唯利是图的社会经济活动,触目惊心。他评判某些大公司见钱眼开的行动,痛心地逐一清点由此而导致的人财物的巨大损失,我亦非常同意。对此,田教授做出结论,并用一个颇为新颖的词汇 “泛市场化”概括。他明确表示,我们应该撰写一部书稿,核心内容就是“泛市场化批判”。
在市场机制存在了数百年的美国的高校教室里,我们讨论了美国这个高度市场化国家出现的一些经济方面的丑恶事件。这些丑恶事件的危害,在美国早已泛滥成灾,并且淹没国界限制,殃及世界各国。同时,我们也谈论了中国当时勃然兴起的市场经济浪潮。我们决定撰写系统性的文章,编辑成书。这部书名就是《泛市场化批判》。
其实,在我应邀前往美国讲学之前,田广教授就与我们两位的共同硕士导师施正一先生,讨论过中国社会所存在的泛市场化现象,以及他对此现象的批判性观点,我当时也参与了这个师生间的学术讨论。施正一先生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创建者之一,我国经济学术界公认其为著名经济学家。先生表示他支持田广将其所思考的内容系统整理一下,在理论上升华并公开出版。先生还建议我与田广合作完成这个计划。当时,施先生既提出自己肯定性观点和补充性建议,又直率地与爱护性地表述了忧虑情感。至今为止,我们还在回味施先生的教诲,话语清晰,仿佛就是昨天的言谈交流。凡大学问者,留言长久不衰。
之后,我们依据田广教授提出的著作纲要,共同确定了该书较为完整的目录。数月后,我从美国返回北京。不久,我便开始动笔撰写《泛市场化评判》书稿,为此,我还停下了正在撰写的另外一部学术专著。我与田广教授依靠电子邮件联络。我在北京每写完《泛市场化批判》书稿的一个章节,就立即用电邮送至太平洋彼岸的田广教授。他会很快将修改过的文稿电邮传回于我,同时,也会有针对性地电邮回传给我一些他所写的新文稿,或者他已经发表于“强国论坛”的文章原稿,并提出继续修改建议。接着,我再继续修改撰写,或补充资料,或思考提出新观点。如此,反反复复,工作数个月份,终于完成了书稿。顺便多说一句,完成了在美国确定的书稿后,我又连轴转写完了自己停笔半年之久的学术著作。这部我独自完成的书出版之后,成为中央民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考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指定的唯一著作。自然,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泛市场化批判》书稿完成后,为征求一下意见,我们特意让一位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学生,阅读了书稿。她阅读了文稿之后,非常惊讶,连连表示太新颖,很解渴。她轻声地却明确地对我说:“王老师,议题如此敏感,这么尖锐地评述和严厉批判。这部书真的能出版吗?老师,再多考虑些。”她又说:“我把书稿内容告诉了担任领导职务的爸爸,他又是夸,又是摇头,很是担心老师啊!”后来的事情证明,这是一个出发点良好的、内容正确的预警。她毕业之后,工作出色,很快成长为一个国字号开头的央企的处长。
二、第一稿简介引出的期盼与烦恼
第一稿在动笔撰写半年之后,有关本书内容的信息,吸引了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关注。这位教授是一位蒙古族学者,在学术界颇有名气,是清华大学一个社团组织《西部企业家协会》创办人和会长。他当时以副主编的身份,承担了编辑出版一套丛书的任务,丛书的主题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第一册已经正式出版,社会舆论皆称赞。他看了我们书稿部分关键性内容,当即决定将《泛市场化批判》纳入丛书系列,并在丛书第二册书的前言中,概括性地简单介绍了《泛市场化批判》。不久,他亲自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当面交给我丛书中正式出版的第一册和第二册。在第二册书的前言,《泛市场化批判》的主题表述,首次正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虽然文字不多,但清楚地展现了《泛市场化批判》整部著作的核心理念。之后,我与这位副主编因工作关系,彼此相互交流多次。
有一天,这位副主编当面告诉我,有十来位人士,包括清华大学教授、学术挚友和陌生人等联系他。方式和形态多种多样,包括面对面谈话、电话询问和电子邮件表达等。中心意思是非常欣赏尚未出版的《泛市场化批判》。有的人对他说:“题目真好,内容更好。啥时出版啊?”有的人说:“快点出书,我等着看啊。”有人甚至在副主编面前多次催书。潜在读者真切期盼,副主编十分高兴,令我感到莫大鼓舞。
但是,副主编也曾明确对我表示,在交流之中,部分潜在的读者或直截了当,或委婉含蓄,均表达了相同的一个疑问:书真的能否正式出版面世?有的人说:“我怀疑自己是否能真的阅读这部著作!”有的人摇头说:“仅凭出书广告,我就知道书里涉及的问题太敏感了。出版恐怕很难啊!”一天,这位副主编约我在清华大学见面。他面脸愁云,直接告诉我,出版社负责此书的责任编辑通知他,我们的书稿终审没有通过,《泛市场批判》不能出了。我脑海里顷刻波涛汹涌,很快又是波澜不惊。前期多次事变,令人临危不惧。我们交谈了一会,副主编给我一个出版社负责人的电话号码,语气沉重地说:“你自己去问。可以知道详情。”
三、书稿没有通过终审但却受到了特殊待遇
“您是###责任编辑吗?我是王天津。”
“啊……你是问《泛市场化批判》不能出版的事吗?”
一场重要的交流就这样开场了。我们双方均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次电话问答。
接近20分钟的电话问答,那位责任编辑表达的信息归纳如下:
1.初审《泛市场批判》书稿,总体上政治方向正确。稿件表达了一些新颖观点,透视到了当前社会所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探索揭示产生此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书稿具有吸引读者的市场销售买点。
2. 该书稿内容直接触及重大社会议题和现行政策。书稿言辞过于直白,分析与阐述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较为明显。最后结论完全是政治性的,比较偏激。敏感的政治议题,不能长篇大论的分析,并据此下结论。
3.二审后,责任编辑请示领导。出版社领导做出慎重对待本书稿的决策。责任编辑按照领导指示,特意找了两位资深编辑,按照重要书稿的审查标准,再次审读,并支付了高于普通书稿的审稿费用。
4. 两位资深编辑再次审查了书稿。认为作者很有眼光,从政治经济角度,对现实中的市场经济活动做出判断。大方向正确。但是,政治性的分析与结论,涉及到了现行体制内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种研究方式和政治结论,目前暂时不适宜出版社出版,因此建议不能公开出版这部著作。
5. 出版社在终审决策会议上,再次讨论了这部书稿。会议做出最后结论,书稿涉及议题“过于政治敏感,不能正式出版这部著作。书稿退回作者。”
6.责任编辑说完关于书稿处理过程和结论后,再次明确表态:“我们不能出版你们的书稿了,因为涉及政治敏感议题。我们出版社有位老编辑负责出版了类似敏感议题的书,被停职处罚。还有邻近的另一家出版社,因为出版了一部政治敏感议题的书,责任编辑也被停职处罚。”她继续强调:“为了你们的书,我们出版社审查了几次,支付了高标准的审稿费。出版社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如果你们的书稿出现了类似柱状分析图错误的问题,我们根本不放它入进入程序。”她的最后告辞:“王老师,很抱歉。你费心了,我们也尽力了。”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泛市场化批判》所阐述和宣传的观点与理念,是完全正确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然而,这部书的艰难写作,特别是首次交付、希望正式出版的遭遇表明,提出一类新颖的正确观点,坚持一种正确的理念,特别是广而告之这种具有超前意识的正确观点和理念,绝非易事。好在田广教授和我都没有放弃,我们商定由田广教授署名,在美国先公开出版,待时机成熟时再再国内出版。马克思曾经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回想《泛市场化批判》一书从撰写到最后正式出版,我和田广教授都深有体会。
四、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内容与社会影响力
2011年,田广教授因为家庭需要,辞去了在美国的终身教职,回国任教。他指导研究生在原稿的基础上,更新了相关资料,弱化了部分比较尖锐的观点,于2012年正式在国内出版。《泛市场化批判》总计八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 引言:排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障碍。”第二部分是第二与第三章,表述可概括为“泛市场化”的经济行为的社会性丑恶表现,诸如拉大居民群体收入差距、扭曲义务教育为谋利产业、见钱眼开污染环境等。作者明确指出,源自西方国家且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者鼓吹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其渗透进入我们国家。那种所谓的理论谬误百出,西方国家一大批思维清晰的学者对其嗤之以鼻。“新自由主义”说辞谬误是我国“泛市场化”行为的根源。第三部分是第四至第七章。作者首先条例清晰地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后提出系列化策略,表明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发展经济。具体建议包括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怎样建立创新工业体制,怎样配置公共产品诸如公立医院等。第四部分是“第八章 结论:创新型国家与新国家主义战略。”
从同样的书稿第一次被北京的另一家出版社退稿年月算起,其间经过近10年时间。几经磨难,浮沙散去,珍珠显现。此书在国内正式出版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评价、欢迎等反响。《经济学家周报》记者就此专著的出版,以《泛市场化批判的先行者》为题,发表了对田广教授的专访报道。该报副主编周新军博士还在《天津商业大学学报》发表了书评,高度评价了《泛市场化批判》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物流报》记者以《泛市场化的罪与罚》为题,发表了对田广教授的专访。《泛市场化批判》出版后,田广教授应中央财经大学,宁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兰州大学等30余所高校邀请做有关泛市场化批判的专题演讲。在各个大学的阶梯教室里,慕名而来的教师、学生早到者坐满了座位,后来者只能在教室最后面站立。专题演讲每次都是中间不休息的两节课时,站立师生绝少中途离开。演讲结束好,教室里总是响起一片掌声。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在2013年第9期选登了由我撰写发表在《经济学家周报》的书评。
通过做社会调查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和应邀讲课,我去过全国各地和很的多大学,随机询问了十几位听过田教授专题演讲的师生。他们均夸赞说,把大量的社会经济违法凝练为泛市场化行为,理论概括了实际。写的书好,讲的课好。很多人表述的感受汇聚到一个相似的议题:丑陋的泛市场化行为恶果太明显。违法公司大胆妄为,不法商人利欲熏心。为了赚钱,他们什么事都干。图财害命啊!
一些学生还将他们听课的体会,写成短文发在网络平台上。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客观规律就是如此。在泛市场化思潮的摧残下,一些肮脏丑陋的社会经济现象,难以避免,因此我们必须对泛市场化进行抵制和批判。
五、再次阅读正式出版的著作的联想
我数次阅读正式出版的这部学术著作,每每阅读,不止一次,均是浮想联翩。我为老同学田广教授才思敏捷的政治嗅觉,以及他满腹经纶的学术才华所折服,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在美国讲学期间饭后茶余时,与田广教授就书稿的写作而进行的亲密无间的讨论,那既是学术思想的交流,更是老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我也不曾忘记,当书稿被出版社拒绝出版时老同学的坚定意志,他当时就认为,我们的书稿一定会在国内高水准的出版社出版,这只是早晚的问题。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并分享着他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于1843年10月中至12月间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这篇重要文章在1844年2月公开发表。该文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该文与马克思撰写的另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是姊妹篇,它提出了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人类解放任务。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表明,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明确表述,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的阻碍社会前进的制度规则,首先必须批判德国的违背历史潮流的所谓理论,例如主要是四处弥漫的哲学和法哲学。每一个社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理念观点,哲学则起着统领作用。马克思先进的革命理论集中解析、批判了德国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震撼了德国社会各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埋头研究,分别独自或者合作写出大量的文章和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照耀历史进程。同时,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还亲自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或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共产主义的全球性的组织是“第一国际”(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1876),卡尔·马克思是创始人。德国人,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年2月22日——1913年8月13日),他阅读的第一部马克思著作是《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的著作使倍倍尔受到很大启发,他逐渐从普通的工人成长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倍倍尔担任了第一国际德国支部的组织事务,工作出色。因此,恩格斯对他十分信任。
第二国际(Second International,1889–1914),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主要创立者。德国人,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 1826/3/29—1900/3/7),他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密切,因而学到很多革命理论和实际工作方法。由此,他成为了第二国创始人之一。第二国际做出了一些历史影响巨大的革命工作,例如,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等。
《〈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阐述:“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让我再次学习、领悟这句经典名言,作为本篇点滴回忆文章的结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