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酒类供应链服务需“五变”
——专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酒类物流供应链分会秘书长李鸿宝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曹朝霞
8月2日,尚未“满月”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酒类物流供应链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
当今,酒类产业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品控标准,但酒类供应链服务领域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缺失,仓储服务标准、运输服务标准不一,造成极大成本浪费。据了解,一家大型包材企业一年仅运送包装产生的物流费用就高达4亿元;百亿级的白酒企业每年耗费在物流上的费用也需一个亿左右。
“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旨在借助行业专家的集体智慧,完善酒类物流供应链相关标准,规范行业、降本增效。”分会秘书长李鸿宝透露。
建标立纲,只是分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5407万千升,同比增长3.95%;销售收入、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4.35%和30.86%。酒类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对酒类物流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向精益化提质增效转变、从单纯压低物流企业成本向优化供应链全流程成本的思路转变势在必行。
酒类供应链服务具体应怎样转变?作为酒类物流供应链行业组织,分会于7月22日应时而生。它又将如何引领中国酒类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
应时而生:万亿规模 协同发展正当时
《现代物流报》:据悉中物联酒类物流供应链分会酝酿成立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选择在当今成立?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李鸿宝:酒类近年来蓬勃发展,2020年销售收入就已突破万亿,在国内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酒作为日常消费品,万亿规模足够大,产业链又很长,覆盖了粮食、包材、自动化灌装、物流中心、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等诸多环节,整个链路都需要供应链串联起来。如何让酒类物流高效运转,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分会的成立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创新的需要。分会是经中物联批准,由中国物流股份公司与国内酒类行业核心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分管领导是中物联副会长任豪祥。分会实行轮值会长制,当值会长是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何诚,执行会长是中国物流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向阳。秘书处刚刚组建,正在从0到1推进各项工作。
分会起点比较高,国内白酒千亿级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贡酒、洋河以及啤酒产业的青岛啤酒、百威等,还有百亿级的很多企业基本都是分会成员单位;此外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中国物流、中国外运、京东、顺丰等,以及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阿里、浪潮等科技公司——未来酒类物流供应链转型发展也需要这些提供外部支持的企业。
《现代物流报》:分会如何定位?主要发展方向在哪里?
李鸿宝:依托于中联强大的组织背景,分会的功能和价值主要是充分沟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同时弥补标准方面的缺失,希望酒类供应链产业能够通过分会搭建的平台规范发展,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协同发展生态。
大家都关注酒的品质,是因为酒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品控标准。但酒在供应链领域服务流程的相关标准及认证体系上是缺失的,包括仓储服务标准、运输服务标准等。而且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不同品类的酒,它的物流操作流程和供应链服务方式也都不一样。我们希望通过分会的工作,让三个品类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图谱更加清晰。
日新月异:酒类供应链服务需“五变”
《现代物流报》:目前酒业正在发生巨变,市场更加繁荣、服务更为多元,从供应链系统提质降本增效角度看,供应链服务面临哪些挑战?哪些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李鸿宝:酒类供应链长且复杂,我们可以从头梳理一下。
上游的粮食收储,包括每年的产量、质量,对酒的质量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要从源头上关注粮食。国内的白酒是以高粱和小麦原料为主,不同产地的粮食有所不同;啤酒以大麦为主,大概60%—70%为海外进口。如果上游的大麦发生了灾害或涨价,下游自然会联动,关乎产业链安全。
包材供应环节的标准化能够极大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包材包括酒瓶、酒盖、系带、防伪码等等,有不同的供应商来做支撑服务。现在国内的产品很多是非标的,包材五花八门、规格不统一,导致仓储空间和整车空间利用不充分。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都希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实现更好的协同,高效利用空间以实现降本增效。
未来,分会将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包材制造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聚合大家的力量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寻求产业链突破。
技术服务商在产业链里作用巨大。酒类从粮食、包材、灌装直到末端销售环节都是一段一段的“信息孤岛”,信息技术服务商则能够对此打通。技术服务分硬件和软件。硬件商是谁?提供咨询等服务解决方案的软件供应商是谁?都需要分会去梳理。
综上,我认为酒类供应链服务需在五个方面改变:
一是供应链里的服务亟需标准化。据了解,一家大型的包材企业一年产生的物流费用是4个亿左右,这还仅仅是运输包装费用;百亿级的白酒企业,一般来说每年在物流上的费用要占1%左右,也有一个亿。
二是真伪追溯问题。国内酒企非常关注酒在流通过程中的真伪问题,分会将逐步推动行业标准化,之后将征求行业内酒企和上下游供应商意愿,力争共同打造出数据共享的第三方价值链平台。当汇聚足够多的资源和数据时,就可以进行真伪追溯:拿起一瓶酒,只要扫码,就能看到整条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信息。
而这需要建立在数字化、标准化的基础上。数字化是绕不过去的,势在必行。整个供应链里从头到尾,每个节点的可视化、产品的可追溯、供应链的高效运转等等都与数字化密不可分。
三是当前酒类供应链各环节企业较为分散。未来,产区化、集中化发展必然是主流趋势。酒类产业园区类似于汽车的总装车间,外部供应商围绕它去建厂,将产区上下游企业吸引进来,保证酒类供应链整体高效协同。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可以直接促进物流提质增效。
四是人才供给的挑战,需培养和寻找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酒企需要既懂产品又懂物流的人才,需要具有规划、自动化管理等能力,熟悉多物流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五是物流亟待“绿色”化。在双碳目标下,酒类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都需要考虑节能减排,比如减少包装耗材、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叉车及运输车辆能源化等等。
这也是分会的努力方向。
《现代物流报》:三类酒的供应链特点有哪些不同?
李鸿宝:比如白酒,重在产区。以茅台为例,茅台酒离开了茅台镇,就不能叫茅台酒。一方水土养一方美酒,正是基于当地独特的微生态,美酒才可能生产出来,也因此形成了“一点发全国”的运输模式。茅台在“十四五”期间产能要扩大一倍,意味着它的供应链服务能力也要相应提升,包括包材供应、仓储中心、全国分拨中心等都要提升效率及规模,以支持不断扩增的产能。
除正向物流外,还有逆向物流,如酒瓶的回收也是与供应链息息相关的,我们分会会持续关注此类问题,帮助酒类企业优化供应链,减少市场中假酒的出现。
啤酒和白酒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差异很大。与白酒“越陈越香”“一点发全国”、销售旺季是节庆之时不同,啤酒更重鲜活口感。因此,啤酒企业会在全国设置工厂,让整个服务半径触达市场,通过物流和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保障服务半径内啤酒的及时供应。
相对于白酒和啤酒,国内葡萄酒规模较小,知名企业张裕葡萄酒和长城葡萄酒2021年营收加起来不到百亿。红酒要求恒温恒湿,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口感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运输方式多为冷链运输,仓储也必须要专业的恒温恒湿仓库。相关的金融产品、品质追溯也是红酒产业链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此外,海外华人越来越多,国产成品酒出口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通过中欧班列及更多国际通道服务实现国产酒出口,也是分会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企业未来:多措并举完善供应链
《现代物流报》:您对国内酒类企业完善供应链方面有哪些建议?
李鸿宝:国内白酒的总产量在逐年缩小,但酒的销量和利润是在上升的,意味着白酒在向高端化发展。比如,五粮液和一些受市场欢迎的单品每年都在提质、涨价,而一些没有品牌、品质较差的小酒厂陆续关停,勾兑酒市场也在慢慢缩小。
在消费升级、商务接待需求增长、酒类文化逐步被年轻人接受等因素影响下,酒类正不断向高端化发展。未来趋势如此,我们更要保证酒类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优质。
具体来讲,一是酒类企业要不断推出高端化、符合大众需求的优质产品。第二,对酒企来说,酿造与物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啤酒,生产出来一定要及时销售出去,而销售离不开物流,物流等同于销售保障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物流的畅通。第三,对于末端门店而言,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陈列产品,做足往下压货及物流保障的功课,同时通过更好地应用供应链金融等方式让产品和资金良性运转。
《现代物流报》:在疫情影响下,华致酒行、酒仙、1919等酒类流通企业的业绩不降反增,强大的供应链系统应该起到了重要作用。您认为做酒类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的公司发展方向在哪里?
李鸿宝:以中国物流股份公司为例,它与一些酒类品牌,如泸州老窖、茅台等共同出资建立了第三方物流公司,茅台物流公司34%的股份是由中国物流股份公司持有,有利于充分协同多方资源。未来,它的中心仓里或实现多品类补仓。多品类通常能够依托自动化技术和数据优势实现配对,大大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和最后出厂的效率。
虽然举的是龙头企业的例子,但从行业发展来讲也是如此。拥有更强整合能力、更多资源的时候,整体物流服务优势会更加凸显,物流成本也会变低。特别是渠道网络化方面,如果网络服务能够触达镇、乡、村,那么物流效率将会更加高效,消费者购买体验也会更加愉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