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取得重大合作成果 如何推向深入?
为区域治理提供长三角方案
——专访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主任马春雷
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要求,一年来三省一市在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合作成果。围绕如何把一体化推向深入,记者近日专访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
从基础设施到创新协同,从生态环境到公共服务,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推进。在马春雷看来,一体化取得的成果中,有的是制度性质的,有的是实体项目化的,有的是企业感触较深的,有的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不论哪一种,我们在制定和推动每一项具体任务时,始终把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工作目标。”
——交通设施方面,上海牵头推进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第一批推进的17条省际断头路中,2条已通车,1条已贯通,其余14条均已开工,其中既有“交通动脉”,也有“毛细血管”。
“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也在提速。通沪铁路一期将于近期通车,二期已启动建设。沪苏湖铁路将在2020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举行开工仪式。
——创新协同方面,上海牵头搭建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三省一市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这样一来,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三省一市的科技信息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减轻成本负担。
——生态环境方面,长三角坚持将“生态绿色”作为发展底色。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了19.6%。同时,上海还与苏浙合作,加强太湖蓝藻水华和省际边界地区水葫芦联合防治。
——公共服务方面,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已覆盖长三角41个地级市,累计结算逾102万人次。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推进跨省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共享,三省一市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等7类高频证照扫码亮证。
马春雷透露,目前长三角正在研究制定3.0版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包括加强卫生应急合作交流、开展跨区域远程诊治合作等。
“抗疫是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次检验。”马春雷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没有因疫情而停滞,反而在合作领域走得更宽更深更实。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扩大有效投资、赋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三省一市均出台了地方版的“新基建”方案,5G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以上海为例,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推出了35条任务举措。通过加强规划、财政资金引导,重点解决“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的问题。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马春雷说,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要素最集聚、产业链最完整、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落实中央要求,三省一市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众所关注的集成电路领域,依托上海人才高度集聚的优势,阿里巴巴新成立的芯片设计公司平头哥落户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发挥江苏无锡的物联网产业优势,上海华虹集团投资100亿美元在当地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生产线,主要生产物联网、传感器等芯片。
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对于示范区半年多来的发展,马春雷感触颇深。
马春雷介绍,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8个方面的制度创新,示范区全力跑出加速度,初步搭建起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将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由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将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今年是示范区建设“密集施工期”。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4个领域,示范区执委会梳理了近100个项目,重点推进33个亮点项目。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示范区建设,华为、阿里巴巴、普华永道、长江三峡集团等主动与执委会对接,前来洽谈项目的企业络绎不绝。
展望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在于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马春雷说,虽然三省一市开展了大量探索,但距离《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还有不小差距。
“推进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三省一市要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拉长长板,在竞争中展示特色。”马春雷说,三省一市要在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加快探索突破,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共治的一体化治理新机制,为国家区域治理提供长三角方案。
来源:新华社
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近日在浙江湖州召开,对下一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作出部署。会议提出,要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完善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快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把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央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出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将绿色发展融入一体化的规划和实践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这些年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充分发挥协作机制平台优势,在跨界河湖的综合治理和保护、船舶和机动车污染防控、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利用、流域环境风险防范等多个领域开展协作,推动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相关工作进展良好。
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长三角区域仍是资源开发强度高、生态超负荷运转的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还不够稳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区域部分城市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匹配;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进度滞后、水环境综合治理进度不均衡;区域内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尚未完全统一;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性、区域性统一监管模式尚需探索等。各地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为全国树立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
实现这个目标,长三角区域既有良好条件,也有坚实基础。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之地。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同比增长6.4%,高于全国增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长三角是“两山论”的诞生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近年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联防联治联动,太湖、淮河流域合作治理等一系列工作积极推进、富有成效,不但让区域内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积累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事关全局,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成色。因此,做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长三角区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
在推进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要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着力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提前制定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加大对石化、印染、工业涂装等行业的整治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巩固提升污染减排,着力推进生态扩容,落实长江保护修复相关专项行动,强化水污染治理上下游协同,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打好碧水保卫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加强跨区域、多部门的执法联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协同。要切实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推进示范区生态环境标准、监测和执法的“三统一”,让协作机制发挥最大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河湖相通、山水相连,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推进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既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也是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长三角地区要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努力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为我国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样板、新方案、新路径。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钟寰平
跟传统电力基础设施不同,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电力新基建通过信息与IT技术的结合,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也会更加环保。
在电力一体化工作正式启动一周年后,长三角地区能源互联正不断向纵深推进。
三天前,长三角地区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们齐聚湖州,参加了长三角能源互联绿色发展研讨会。该研讨会召开的目的就是,推动区域能源协同互联发展,打造安全、稳定、高效的区域电力供应体系,共同推进城市能源清洁化。
与此同时,在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期间,举行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其中,四地能源集团签署了《长三角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拟建立长三角能源企业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大宗资源联合采购,推进区域间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一位研究员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电力一体化将有助于长三角一市三省实现电力资源的配置协调。
但他也进一步表示,推动区域电力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内电力行业的省间壁垒能否真正打破。
上海长三角能源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以长三角为主体的年用电量近1.72万亿千瓦时,约占全国24%。华东地区省内和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分别达到5943亿千瓦时和3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和42%。
一位电力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及广义上的华东区域电力一体化市场的建立,能够优化电力资源与运行资源的配置,并使二者互为补充、相互替代。
随着区域一体化全面实施,长三角一市三省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将发生深刻调整,用电负荷将在省市间大规模转移,电力市场化交易需求也必将进一步迅猛增长。
此外,在他看来,电力一体化将会是清洁能源的驱动网。电力一体化能够消纳西电东输压力及污染,为落点在华东区域的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潜力与前景。“跟传统电力基础设施不同,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电力新基建通过信息与IT技术的结合,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也会更加环保。”
然而,受省间壁垒和机制障碍的制约,长三角电力要素市场一体化没有真正形成,电力自由交易受到制约。
我国电力交易形成“省为实体”的格局,一个省份为了保障本省份的就业、税收,往往不愿意接收外来电力,这一现象被业界称为“省间壁垒”。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区域电力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电力资源未能自由流动,跨省交易受到限制。据上海长三角能源研究院研究报告,2019年跨省交易量仅占华东全社会用电量的1.8%,大部分交易被限制在省(市)内。
专家均表示,中国目前电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足以克服技术瓶颈。相邻的几个省或者电气资源连接比较紧密的几个省,如果展开合作,在运行和规划效率上都会有更好的提升。
“理想状况中,通过提供一种调频的服务资源,或备用的电力资源,A省可以帮助缓解B省的电力困境。”上述电力专家说,“但问题核心在于,相邻的省市能否构建合理的市场机制,电力服务的提供者能不能获得合理补偿,被服务者能不能持续性获得这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正在积极打破这一壁垒。
2020年4月16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电力行动白皮书(2020年)》正式发布。该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电力企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行动计划,推动示范区内电力一体化迈出一大步。
在白皮书的指导下,长三角区域电网将加快推进电网协同规划,推动跨省电网互联互通研究和建设,进一步优化网架结构,同时进一步打通跨省电力壁垒。
同时,在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倡议与协议下,通过电力新基建、构建能源企业合作机制,及区域能源设施互联互通,都有望进一步打破这一壁垒。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胡天姣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