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潮涌长三角 奋楫一体化】

以新促质 长三角舞动科创奇迹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时间:2024-02-19
导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2024年开年,长三角地区加速落地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新势能。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长三角加快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接连落地

人工智能项目集中开工,半导体芯片项目密集落地,新能源项目建设热火朝天……2024年开年,长三角地区加速落地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新势能。

新兴产业项目接连落地

1月20日,新声半导体射频滤波器芯片项目在苏州高新区开工,导入高端半导体芯片项目先进产线,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射频滤波器芯片36亿颗。

不只是苏州,开年长三角地区都在加快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共安排项目510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186个,占比近四成,同比增长25.7%。

浙江省新增2024年重大产业项目名单实施类90个,提前批省重大产业项目预选类24个,包含多个半导体、新能源产业项目。在今年安徽省首批开工的460个重大项目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53个,占比55%。“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落地,是长三角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需要,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努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周中允表示。

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政策供给也在发力。近期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建设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能力等。

日前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强化核心要素供给,打造人工智能基础支撑最优地。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总营业收入突破10000亿元。

上市公司纷纷落子

多家上市公司也选择在长三角地区落子高新科技项目。

1月3日,热管理龙头三花智控宣布加码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拟超50亿元投建未来产业中心项目。拓普集团近日披露,公司拟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近期,灿瑞科技全球芯片研发中心项目落户上海市普陀区,项目土建总投资6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在智能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及封装测试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布局。“这是公司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灿瑞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灿瑞科技在科创板上市,上市后募集近20亿元资金,公司随后计划投入11亿元用于芯片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含部分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投入。“研发是破局同质化低价竞争的关键因素,未来行业将继续保持研发先行的状态。”上述负责人说。

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

专家认为,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备诸多优势,接下来应进一步协同发展,形成合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亮建议,长三角各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做好合作分工:一是从市场化机制及宏观政策层面,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群效应;二是从产业集群的宏观视角考虑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各地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更好地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建议,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加强新质生产力市场需求开发,拓展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建议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建立风险投资生态、强化人才培养。”周中允说。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严曦梦

视点

GDP总量超30万亿!今年科技和产业有哪些重点?

经济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长三角分别交出去年的成绩单。

根据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沪苏浙皖分别实现GDP4.72万亿元、12.82万亿元、8.26万亿元、4.71万亿元,总规模30.51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2%。

在今年的工作布局中,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是重中之重。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的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全力推进外电入沪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区域协同创新提速

2023年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从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对于2024年科技创新的重点,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列出具体举措。

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预计为4.4%左右,2024年上海将这一比重目标设定在了4.5%。对于今年的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上海提出将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同时,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的江苏,已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今年江苏提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引领性发展,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等。

浙江今年提出,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年,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功能持续增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安徽提出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比如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

根据近日出版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方面,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江苏和浙江也稳居全国第5和第6,安徽上升至全国第9。从研发经费投入看,2021年,长三角R&D经费投入达到8422.1亿元,占到全国三成以上(30.1%)。

报告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告诉记者,目前,长三角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该地区有13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分别是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数、企业R&D研究人员数、地方财政科技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新产品销售收入、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技术国际收入占到全国近50%。

产业体系怎么做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产业协作密切。已推动8个重点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了全国的3/5、1/3和1/3。

1月27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龚正表示,将重点加快构建“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加大经济总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2+2”是两融合、两转型。首先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两个融合。其次是所有产业,尤其是上海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3+6”首先三大先导产业,就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要打造三个上海方案的上海高地。“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有优势的六大重点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还有时尚消费品。

13个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的江苏,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江苏今年还明确,将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

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2023年重点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1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6.9%和21.1%,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今年浙江还要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

近年来,将汽车、新型显示定为主导产业的安徽,2024年将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招引关键领域零部件优质企业,完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机制化对接平台,引导传统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转型。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林斐分析,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对外,利用自贸区优势,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出口产品;对内,深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深化产品内分工合作,构建统一大市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特别是近年来,除了苏浙沪的创新速度很快,安徽的科创水平也进步明显,尤其是合肥的产业转型升级处于领先地位,起到了示范和带动效应。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一方面做好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等新兴产业。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金叶子

声音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曹建华: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作为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如果有技术的规模性突破,又能够顺利落地进行市场化,那么对产业变革、社会财富增长带来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上海是重要的战略研发基地,又有丰富的实践场景,应更有实力更有条件去做这些事情。可以支持高校教师技术入股、参与管理和共享成果,鼓励研究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并解决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难题,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新考核机制,进一步助力科创领域“产学研”的融合。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亮:

长三角各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做好合作分工:一是从市场化机制及宏观政策层面,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群效应;二是从产业集群的宏观视角考虑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各地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更好地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上海市政协常委、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

大力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科创基金的发展,结合当前情况来设立科创企业的纾困基金,使得在这些领域能够帮助、扶持、留住、引进一批先进的科创企业,来夯实上海的科创企业产业基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

站在2024年的基础上,要看2025年、2027年。要站在今后的视角去看,要站在全国的高度去看产业发展。上海的新质生产力怎么来体现,就体现在上海的功能定位。三年前,就开始谋划长三角的城市分工合作,比如,各城市能不能产业链协作造一台工业机器人,最终形成一个链条。我们所关注的创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体细化到某一个螺丝、螺帽,这样才能让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既有自主化又有安全还有高度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阅读

长三角以区域创新协同助推高质量一体化实现新突破

为进一步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 《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加强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跟踪、监测和引导,2024年1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2年的262.48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前进。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均增速达29.17%;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8年的197.51分增长到2022年的277.14分,年均增速达8.8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8年的133.33分上升到2022年的186.28分,年均增速达8.7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此外,三省一市41个城市协同创新能力的排名中,上海持续发挥龙头引领地位,带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一体化,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紧随其后,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在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产业体系布局方面长三角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

第一,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万多套、价值超522亿元,为推动开放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人、财、物的加速汇聚,为三省一市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第二,科学技术加速融合。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到27916篇,较2018年增长50%,41个城市全部深度参与到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之中。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35504件,合作发明专利10640件,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3.55倍和1.77倍。三省一市之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1863.45亿元,较2018年增长4.19倍,占三省一市所有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13.96%。同时,三省一市所有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到27.94%,相比2018年,这一数值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三省一市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产业创新加速发展。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大量链主企业围绕三省一市发展实际开展合作分工和强链协同,孵化了一批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长三角跨区域的资金流动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协同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逐步形成了以资金链为主导的多链协同模式。

来源:扬子晚报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2月19日 12版)

 

责任编辑:权浩宇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