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长三角涌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
2022年,长三角地区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奋力抢抓发展新机遇,攥指成拳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日前举行的“2022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届)”上,政企学研各界共享观点与成果,为长三角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提出可操作性的经济稳增长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了部署。相信在政策的“滋养”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将实现更大作为、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重点项目接连开工、合作平台布局落子、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2年以来,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长三角各地奋力抢抓发展新机遇,攥指成拳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022年11月底,总投资超千亿元、跨越长江和杭州湾的通苏嘉甬高铁浙江段、江苏段同时启动,长三角铁路网迎来关键“一竖”。
如今,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3万多公里,其中高铁6500多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
长三角产权交易机构战略合作协议、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观察到,2022年以来,带着“长三角”字样的各种协议、联盟越来越多了。“在政府支持下,长三角各地之间自下而上、自发的合作越多,一体化的动力就越强。”曾刚说。
持续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挂牌于2019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以来成果不断。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郭兰峰此前表示,示范区成立三年来大变样,成效有目共睹,基本实现了设立初衷。
着眼于抱团发展的红利,长三角的县域经济也纷纷融入到一体化的浪潮中。
在浙江省长兴县的“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码头,一艘满载1000吨纺织品集装箱的货船启程驶向上海港。浙江海港长兴港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金龙算了一笔账:公路运输成本每吨70元,选择内河运输到上海港,成本每吨降至25元,初步测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2500多万元。
近日,华为上海青浦研发中心项目(G组团)主体结构提前全面封顶。与此同时,华为与长三角多地展开产业合作,如江苏苏州成立华为(吴江)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敏实集团与华为携手打造智能智造灯塔工厂标杆。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长三角地区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15个,多个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建设一年多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日趋完善。“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上海市青浦区区长杨小菁说。发端于上海青浦、依托G50高速公路的“长三角数字干线”正与沿线城市构建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上海的新能源汽车集群、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宁波的磁性材料集群、合肥的智能语音集群……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有18个上榜,占比40%。“长三角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地。2022年1至10月,我们在长三角销量近4万台。”总部位于上海的哪吒汽车副总裁江峰说。
统计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同比增长65.4%;江苏规上工业中锂离子电池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59.4%;浙江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3倍;安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56.4%。
沿着白鹭湖一路前行,不久就能在村子中间见到一栋复古的独栋住宅。拉开窗帘,山林湖泊尽收眼底……如今,上海企业乡伴文旅集团在江苏南京打造的苏家理想村已经成为长三角的网红民宿项目。
“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一地探索的经验可以被复制推广到更多地方。”乡伴文旅集团董事长朱胜萱说。
一地探索、多地推广、全域共享,舒心的文旅一体化背后,是不断进阶的公共服务制度创新。
近日,家住江苏吴江的程女士在浙江嘉善西塘古镇旅游时,购买了一件价格2000元的艺术品,因觉得不合适希望退货。得益于长三角“异地消费本地退”的服务,她在老家的黎里市场监管服务站成功退货。
更多制度创新正在被复制、推广。2022年12月,籍贯江苏、长期在沪工作的周先生在为新出生的儿子办理户籍时,仅用一分钟,就在上海徐汇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打印出盖有江苏省睢宁县公安局户口专用章的《居民户口簿》。这意味着,经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后,“长三角区域跨省(市)新生儿入户服务”的“跨省异地出件”正式推广到长三角全域。
2022年10月1日起,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的《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正式施行。目前,长三角“民生一卡通”已加载21项服务功能,1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将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新华社
记者:杨金志、胡洁菲、杨绍功、李平、马姝瑞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
长三角有望成为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酝酿,需要技术研究范式的突破、大量专业性工具的出现和产业商业场景的应用。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创新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
长三角地区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创新链、空间链等融合方面一直走在前沿。但在加强政府创新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化手段和力量,尤其要借助金融的手段来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即科技金融化、数字金融化、产业金融化、区域金融化,来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其中,数字金融化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呈现新的态势和模式。数字化给生产组织、商业模式带来了诸多变化,柔性的生产开始出现,生产资料开始共享。银行的服务主体从一个个法人转向一个一个整体的行业、产业链、集群等。这也对银行整体的评估、授信能力、框架构建,提出了新的需求,倒逼金融服务创新。目前来看,我国产业金融的基础条件很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接近40万亿元,占到GDP的38.6%。这也给数字金融化提供了新的赛道、新的机遇。
金融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同时,也在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产业是发展的机体,科技是发展的大脑,商业是神经,金融则是血液,构建数字化产业集群生态系统,金融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金融应用场景,促进产业、数字、金融的良性互动,将是长三角地区需要率先突破创新之处。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
新经济、新技术、新变革呼唤制度与理论创新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变迁,我国要高度重视基础制度创新与理论成果创新。
数字经济时代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演变推进,也是规则的变化。在2008年之前,中国在规则和制度的全球化参与中,往往以加入国际组织的方式参与国际规程的制定。在2008年后,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在全球占比越来越高,中国掌握的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也越来越高,在主导规则、重构规则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基础制度创新、展现全新的中国形象,成为当下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技术演进到经济变迁、规则变迁,中国应当关注经济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浙江省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共同示范区,在双循环新格局中,也将从网商时代向云商时代转型。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内需市场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政府而言,我国也应当引领政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生产力的改变一定会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也会带来经济的上升,国家近两年高度重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发布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文件,引导部门从“各自为战”到“大综合一体化”,建立统一支柱。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新经济、新技术带来的新变革也呼唤着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工作者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来真正地彰显道路、实行制度,寻找我们新的生产函数与资产函数。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孔令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前景良好,也是大势所趋,但仍然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不是短时间就能克服的。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短期化、地方化、碎片化等倾向。
长三角区域,可以在很多方面率先做出很多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区域的率先实现提供案例。具体而言,可以更大力度探索跨越传统行政边界的新型经济区域构建方式,更大空间范围探索统筹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要素跨省流动利益兼容机制,协调各个省、市的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增强跨省投资和产业链跨省布局等的协调性,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产生更有效率的一体化成果,以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区域的定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级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个定位是比较高远的。结合当前的面临的三重压力,我认为可以进一步细化,提出‘三个探路者’和‘二源二区’的新任务,“三个探路者”,具体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探路者和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
长三角区域发展到了要更大力度统筹区域政策体系,重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阶段。三省一市要各扬所长,拉长长板,贡献长板,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让“地理近邻”变成“产业近邻”、“公共服务近邻”。
共商长三角发展大计
——2022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
2022年12月27日,“2022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届)”在上海线上举办。本届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邀请权威专家深度研讨,政企学研各界共享观点与成果,推出长三角创新驱动力报告和一批优质科创企业案例、得出一系列区域发展经验、提出可操作性的经济稳增长建议。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长三角要当好排头兵,就是要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携手并进,更好地发挥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更好地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的关键时期,这其中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在人口众多实现现代化,14亿4000万中国人,其中2亿2000万人口就在长三角这一地区。长三角应当有雄心壮志率先实现现代化,尤其是浦东的任务更为繁重。”他指出,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浦东就应该在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会上表示,长三角在3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亿2000万人民创造了接近1/4的国家经济总量,着实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周汉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特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2021年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示范区的许多做法应该为长三角其他省市认真学习。”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存在着很多挑战与机遇。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元需求主导下的科技创新融合、叠加、纠缠,颠覆性创新凸显归零效应成为目前科技革命的趋势。此外,全球开放式创新以及有组织科研的新浪潮也在呼唤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迈向深水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庆认为,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根本上依靠教育。因此,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正在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年度GDP占全国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23.94%增至2021年的24.14%。生物医药产值接近全国的30%,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将近50%,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把握四个关键词:世界级、集群化、品牌化、协同性。
在会上,《长三角41城市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2)》也重磅发布。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介绍,报告显示中心城市往往成为创新资源集聚中心,并与其他城市形成创新驱动力阶梯式落差,不过从2016年至2021年五年间,一些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进步较快。
根据测算结果,长三角41个城市的创新驱动力被分为超强、强、较强、一般、较弱等五个等级。其中,超强驱动力城市被定义为头雁城市,强驱动力城市被定义为支点城市,较强驱动力城市被定义为节点城市。
2021年长三角41个城市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显示,排在前15位的城市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徐州、扬州、嘉兴、镇江、温州等。其中,上海为头雁城市,南京、杭州、苏州、合肥为支点城市,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徐州、扬州、嘉兴为节点城市。
与此同时,在本届论坛上,项目组将正式启动高质量园区大型系列专题调研活动——未来园区·2023年高质量园区大型系列专题调研活动。
据悉,项目组将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和金融、人才、科创等重点政策,携手园区、专家学者深入统一调研,以全媒体形式推出一系列深度专题、呈现一批高质量发展案例、集结一批权威政企学研建议、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园区评价指标、打造多场有影响力的线上线下活动,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此外,会上,广东南方财经控股有限公司与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投资促进中心正式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双方将围绕助推江门产业链发展的新路径,激活江门经济发展“潜力板”的宗旨,在资源共享、宣传推广、智库研究、招商引资、开展论坛等多方面达成了战略合作。
来源:21财经客户端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