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蚂蚁”成为“大象”……
一直以来。蚂蚁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是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只超级独角兽。近日,蚂蚁集团正式宣布将于港交所和科创板进行同步上市,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2014年支付宝对旗下的相关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正式成立了蚂蚁金服。发展至今,蚂蚁金服旗下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马云在蚂蚁持股余额8.8%,并拥有50%的表决权。而蚂蚁的此次上市对支付金融行业起到了怎样的催化作用,蚂蚁上市未来要下一盘什么样的棋局?本期我们一起来观察。
文/清风
蚂蚁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昆虫,但是当它们汇聚成为一个集团,就可 以形成 一只超级独角兽。
近日,蚂蚁集团官宣将于港交所和科创板进行同步上市,引起市场强烈震动。隔日,该消息不仅带动阿里巴巴股价实现上涨,还让多只“蚂蚁概念股”出现涨停,“蚂蚁集团概念股”相关话题也因此冲上微博热搜榜。
超级独角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蚂蚁集团的这次上市,在开创先河的同时,也将对市场竞争格局形成深远影响,隐藏在背后的,正是马云、刘强东两位大佬的隔空“对弈”。
就像竞技场中,被关注最多的永远是创造新纪录的第一名一样;企业如果能在上市的同时完成前所未有的壮举,那将赢得市场强烈关注,股价及市值往往也能在焦点关注之中水涨船高。
在这方面,蚂蚁集团的“A+H”上市不仅仅将创造多个“第一”,甚至可以说是开创先河。
首先,如果“A+H”的上市计划成功实现,那蚂蚁集团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在港交所和科创板进行上市的企业。
对于蚂蚁集团本身来说,因为规模、体量巨大,“A+H”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扩大全球影响力的噱头,更重要的是可以面对两大交易市场的国内外投资者,实现双通道融资,确保公司上市所融金额得到满足。
有观点认为,以蚂蚁集团的融资规模和体量,以及预期的市值,也需要两地上市才能支撑起来。
其次,若无意外,以蚂蚁集团预估2000亿美元的市值,蚂蚁集团的上市还将是年内全球规模最大的IPO。
最后,以金融科技为核心,旗下拥有国内第一大电子支付平台支付宝的蚂蚁集团一旦实现上市,将有可能成为“金融科技第一股”,而如果以当前的数字经济风口来说,蚂蚁集团也将是“数字经济第一股”。
以上无论是哪一项,都足以让蚂蚁集团的上市成为焦点,何况是汇聚在一起。所以蚂蚁集团的上市绝对是下半年整个互联网产业最不可错过的大事件之一。
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集团的上市,让已经退隐的“电商教父”马云再次浮现身影。
马云身影再次浮现
根据阿里巴巴2020财年报告,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员实际持股蚂蚁金服约83%的股权;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持有蚂蚁金服8.8%的股权,并拥有蚂蚁金服50%的表决权。这意味着,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实际控制权其实在已经退隐的马云身上。
而随 着蚂 蚁集 团的上市,已经远离人们视线近一年的马云, 也将再次浮现身影。
事实上,回首近16年来的发展,几乎蚂蚁集团的每一次关键成长,背后都有马云的支持。
时间回到2003年,马云创立的淘宝网刚刚成立,但是作为新兴事物,网购的买家和卖家因为信任问题,一个不敢先给钱,一个不敢先发货。淘宝网的成交量也因此萎靡不振。
马云很快抓住了问题关键,觉得必须做出一款产品来解决信任问题。
但是能同时解决买家、卖家关于资金信任问题的产品,必然要与金融挂钩。而金融向来是最容易出问题、最具风险的领域。
所以当支付宝模式在马云的脑海中成型时,马云同时也意识到,这款产品有可能会存在风险,但是淘宝网如果要流行起来,支付宝就必须要开发出来。
所以马云没有犹豫,最终拍板决定:不但要做,而且立刻、马上就要做,如果因为这个产品要坐牢,那么我去!
在马云的强力推动下,支付宝在淘宝网成立5个月之后的2003年10月就面世,这种速度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十分惊人。相比之下,京东旗下的京东金融一直到2013年左右才在内部孵化出来,相差了整整10年。
如马云所料,支付宝一经推出,淘宝网订单量立刻暴涨,并且迅速风靡全国。而支付宝本身也绽放了不一样的光彩,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电子支付盛世。
此后无论是作为电商平台关键的一环,还是作为金融产业的延伸,支付宝的战略意义都越发凸显,马云也适时的准备将支付宝的定位进行升级,即摆脱“工具”属性,全面向金融科技平台转型。
这时马云却发现,有一个大问题横亘在支付宝面前,这个问题不解决,支付宝或将面临危机。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作为国内金融科技的领军企业,支付宝近70%的股权被控制美国雅虎和日本软银两家外国企业手中。
因此支付宝如果要继续在金融领域拓展,就必须要改变股权结构,这意味着支付宝必须要从阿里巴巴体系内“剥离”出去,以改变外资控股的背景。
面对这样的两难抉择,马云再次展现了超凡的勇气,即使面临得罪大股东、被质疑没有诚信的风险,也要将支付宝进行剥离。
上市公司要以股东利益为第一追求,这一直是业内的共识。马云剥离支付宝的举动打破了这种共识,不仅遭到雅虎的诘问,而且在外部舆论上也颇受质疑,对其个人的声誉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面对这些非议,马云一人承担了所有,理由只给出了四个字:国家安全。
事已成行,雅虎及软银最终接受了资金补偿方案,支付宝正式摆脱外资控股背景。在剥离的几个月之后,支付宝获得了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支付牌照。
3年之后,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成立,旗下业务包括了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网商银行等。此后蚂蚁集团稳坐金融科技领域的第一巨头,一直到最近启动上市,蚂蚁集团已经成为超级独角兽,有望成为另一家堪比阿里巴巴的企业。
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都与马云前期为支付宝的付出息息相关。没有马云两次为支付宝“豁出去”,支付宝可能不会诞生,蚂蚁集团也可能难以上市。
如今,蚂蚁集团准备完成史无前例的“A+H”同步上市壮举,马云身影再次浮现,这不是巧合,因为蚂蚁集团上市之后有几场硬仗要打。
两位大佬隔空“对弈”
就像马云的花名“风清扬”一样,在马云的几十年创业经历中,够格能与他过招的没有几个,其中刘强东应该是与马云交手最多的那个。
2019年,这两位电商界的元老级人物不约而同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20年,这两位大佬,又不约而同的在推进旗下金融科技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浮现身影。这,当然不会是巧合。
在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市的半个月之前,京东旗下的京东数科传来上市消息。根据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五矿证券、华菁证券四家券商分别与京东数科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这意味着京东数科的上市已经箭在弦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东数科的上市前夕,本已经卸任京东数科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职位的刘强东重新挂帅京东数科董事长。并且在一系列交易之后,刘强东及宿迁领航方圆合计共持有的投票权将占京东数科全部投票权的54.7%。
种种迹象表明,刘强东已经坐镇京东数科,要为京东数科的上市保驾护航。
而仅仅只在半个月之后,此前一直表示上市没有时间表的蚂蚁集团,突然间宣布了“A+H”的上市计划。
与此同时,马云拥有50%蚂蚁集团的投票权,与刘强东坐镇京东数科隐然相对。很显然,两家本身就处于全方位竞争的企业,都对“金融科技第一股”“数字经济第一股”势在必得。
但是第一股只有一个,这意味着在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的上市方面,马云与刘强东这两位大佬,再次隔空“对弈”。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蚂蚁集团上市的战略意义早已经远非阻击京东数科那么简单。毕竟从估值来看,同样是2000亿,但蚂蚁集团是美元,而京东数科是人民币,相比之下蚂蚁优势明显。
而从市值角度来说,此前市值一度超1500亿美元的美团也许才是蚂蚁集团上市之后对标的主要企业。毕竟本地生活服务的大旗,如今也扛在了支付宝身上。
同时面对京东数科和美团,从战略地位来看,蚂蚁集团已经成为阿里系继阿里巴巴之后的另一张王牌。
蚂蚁上市,大佬隐现,互联网产业棋局顿生变化。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第一股,到底是京东数科,还是蚂蚁集团?ATM中的“M”,将会是美团,还是蚂蚁?我们拭目以待。
文/单美琪 孟俊莲
金融科技万亿级巨头数度传闻上市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官宣,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计划。
回首望去,起步于支付宝的蚂蚁集团在经过阿里对旗下的相关金融产品进行整合之后,正式成立了集团前身——蚂蚁金服。如今,蚂蚁金服旗下已经涵盖了包括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众多子业务板块。
一位接近该集团的人士对记者透露称,“目前银行阵容仍在敲定当中,这其中多家银行都在积极谋求参与交易,但三方牵涉公司均对此事不予置评。”
而对于集团的转型,业界更多解读为,根本是蚂蚁背后的业务逻辑是从金融公司转变为科技公司的转变,而转型之后赛道也随之切换。所以,眼下即将要面对的正是同样来势汹汹,有着“生活服务领域一哥”之称的美团。
一方面,一直以来蚂蚁集团的业务起点就是“场景+支付”。集团也从支付出发,逐步完善线上支付、强化线下支付布局。随后集团围绕“布局O2O”以及“客群培养”两条主线,场景类布局也逐渐丰富,已延伸至网上购物、线下零售、生活缴费等。
另一方面,记者注意到,更名后的蚂蚁集团在C端的用户感知上更多转向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就连之前的宣传口号也从“支付就用支付宝”变为“生活好,支付宝”。在支付宝的APP页面上,生活服务类应用入口也被前置。
“如果继续走金融这条路,蚂蚁集团面临着的是越来越强的监管环境。”一位资深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而弱化“金融”属性不仅符合集团顺利上市、稳健发展的诉求。还可以为集团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样看来,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这条新赛道上,蚂蚁集团不得不和美团“狭路相逢”。而市场也早有预测,蚂蚁集团和美团点评之间的竞争随时将一触即发。
正如今年3月蚂蚁金服宣布的,支付宝要从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支付宝CEO胡晓明也曾对外表示,支付宝的未来是数字生活,其还认为数字生活新服务将是下一个十年最大的互联网红利。
就在支付宝动作频频之后,美团也上线了自有生态的信用支付产品“月付”,随后更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花呗”。其中,“月付”由此前的“买单”升级而来,使用场景包括美团和大众点评平台上的外卖、打车、摩拜单车、酒旅、电影等,最长免息期为38天,支持分期、延期还款。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先入局者,美团在生活类服务领域的优势目前还较为明显,但这不影响后来者的竞争,因为两者商业逻辑不同。美团是本地生活领域的消费者复用;而后者则是以电商聚集起的庞大流量为基础,进一步构建本地生活基础设施。“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类一哥,美团需要高频刚需的消费场景;而支付宝凭借着较强的交易功能,对场景要求和依赖度都不高。”该分析人士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之争也是场景之争。蚂蚁集团的发展轨迹也是逐渐从支付扩散到场景,除了发力C端,在B端上仅网商银行的数据统计,集团就已经服务了2900万小微商家,同时目前支付宝小程序数量突破200万,月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
文/高歌
蚂蚁集团上市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早在2018年蚂蚁金服(当时还未更名)完成C轮融资时,其上市规划已经是A+H。最终A股市场蚂蚁金服选择了科创板。
“听,是财富自由的声音。”
关于蚂蚁集团上市的传闻此前从未停止,尤其在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完成14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之后,上市传闻更是甚嚣尘上。但蚂蚁总是第一时间出来辟谣,称“还没准备好”。
这一次,蚂蚁集团是否已经成为了它期望中的样子?
众所周知,从马云往下,蚂蚁集团一直以科技公司,而非金融公司定义自己。从支付工具到金融服务再到终极目标全球化科技公司”,蚂蚁已经花了15年的时间,走了一条并不平坦、甚至有些曲折的路。
2004年支付宝诞生伊始,它只是一个解决线上买卖双方信任问题的支付工具,没有什么太多技术含量,更多是一种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外界很难从中理解“科技”这项意图。后来,蚂蚁亲自下场做了金融服务,又花了很大力气向外界传递这样的信号:拿牌照做业务只是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积淀技术和服务能力,以合作的方式输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的一年里,数字金融服务贡献了蚂蚁集团总收入的50%以上。
IPO前夕:集团更名、支付宝大改版。
金融还是科技,这个争论不休的议题终于在一个月前有了答案。
6月22日,蚂蚁集团完成更名,“金服”变“科技”,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更名与蚂蚁半年前明确的三大战略相吻合,即“全球化、内需和科技”。
当然“金融变科技”是蚂蚁集团自己来定义的,市场对此是否买单,又是另外一回事。
集团更名以外,蚂蚁集团市场认知度最高、拥有超过9亿国内用户的支付宝在三个月前也完成了大改版。此次改版被蚂蚁集团CEO胡晓明称为“支付宝创立15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版”,同时也意味着支付宝正式告别工具时代。
这一路并非坦途
蚂蚁集团过去15年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工具时代、金融时代和科技时代。
这也是蚂蚁集团当前的主营业务构成:支付、互联网金融和科技。支付作为大流量入口,负责获客和数据沉淀。截至目前,支付宝及其本地钱包合作伙伴全球用户数已超13亿。金融业务方面,在所有的金融科技公司里,蚂蚁金服手中的金融牌照几乎是最齐全的,而每块牌照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金融业务,包括理财、微贷、保险等。
科技业务主要指的是技术服务收入,将金融业务中沉淀的技术能力对外输出。根据蚂蚁预测,到2021年,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当技术服务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可以看做是蚂蚁集团从金融科技(Fintech)向科技金融(Techfin)成功转变的真正标志。
2016年11月24日,支付宝测试上线了带有明显社交属性的“圈子”功能,继而爆发“圈子事件”。舆论汹汹之下,时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在内部信坦承“错了就是错了”。“圈子事件”之后,痛定思痛什么才是“真正的用户价值”的支付宝,果断放弃社交,终于要逐渐成为全国9亿用户使用的超级App。而在当下,以生活服务平台重新定义自己的支付宝又面临着全新挑战。
当蚂蚁集团开始勾勒其金融版图时,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自己做,还是联合生态伙伴一起做。
在2018年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的一次采访中提到,拿牌照是为了合规地做“试验田”,而选择自己来做试验田也有无奈之处,因为当初找不到合作伙伴。
不过,拿下最多、最全的金融牌照并亲自下场做业务让蚂蚁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争议。让金融的归金融,让科技的归科技,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在监管层面,很多人仍然在以金融公司的定位来审视蚂蚁金服的合规性。
下一个十五年
IPO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蚂蚁金服变道科技公司、支付宝转战生活服务平台、集团业务在全球范围扩张——每一个都是不小的议题。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8年,蚂蚁至少投资了160家公司,投资轮次覆盖Pre-A轮到上市公司定增,领域覆盖金融、出海、消费、前沿科技等。如果要找出其中的共性,即极少纯财务型投资,蚂蚁生态布局确实被放在优先级。
下一个十五年,这只“小”蚂蚁一面要继续完成其自身的进化,一面要将触角向国内外横纵延伸。科技金融、本地生活服务、国际化,每一场战役都将面临无数难题。这既令人兴奋,又实在漫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