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协同发展 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时间:2023-03-13
导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回顾了过去五年我国在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回顾了过去五年我国在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各区域如何拼经济、开新局以及各区域之间如何协作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些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

长三角要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在于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如何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推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这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五年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出很扎实的一步,放眼未来,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格局,四地在三个方面要迈出更加实质性的步伐。”权衡说。

首先,要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切实推动长三角地区在产业供求对接、大中小企业链接、上中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链供应链的相互衔接上,发挥更大创新发展和示范作用。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上更好更快走在全国前面。权衡直言,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这意味着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协同发力,以及各自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形成并发挥一体化整体效应”。最后,在“高质量”上要继续开拓新路,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包括人均经济的规模和能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终,要在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提供重要经验。”权衡说,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不同定位,其差异性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空间和潜力所在。三地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毛丽君

 

 

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

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提出了一个“数字京津冀”的概念。他认为,面对未来数字新时代,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是适应区域竞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产业革命新机遇的必然选择,将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战略制高点。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贸易港。连玉明认为,这是将数据要素开放流动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尝试,北京市率先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既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城市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战略,又是构建内外双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充分发挥中关村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形成上下游联动、分工合理的数字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

连玉明指出,近几年,交通一体化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围绕由北京航空双枢纽、天津滨海机场和河北正定机场构成的空港群,由天津港和河北曹妃甸港、黄骅港为核心构成的海港群,由京津冀城市间新建和改建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枢纽节点构成的陆港群,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体系。

连玉明建议,在此基础上拓展推进京津冀数字贸易港建设,以此深化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体化、高端化发展。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和海港的“四港联动”将实现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驱动,并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便捷高效、自主有序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发展动力,这将成为构建京津冀区域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带动辐射内陆腹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连玉明强调,数字京津冀首先是要推进京津冀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共享发展新机会、合作新红利。更加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这将从根本上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发展。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董鑫

 

 

全国政协委员张莉:

建设龙粤物流国际大通道 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黑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莉提出,建设龙粤物流国际大通道,带动物流产业发展,为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按下“快进键”。

张莉走访调研发现,黑龙江与广东两省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有10多个城市进行了对口合作,签约、达成意向的项目达到300多个,涉及工业、商贸、旅游、康养、金融等行业。“依托俄罗斯连接欧亚大陆各国的区位优势,向东辐射东北亚地区国家,向西联通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辐射至欧洲,具有时间短、距离近、运量高、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对内可借助陆海联运通道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辐射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

为此,张莉提出,优化物流枢纽布局,加强中国物流枢纽建设,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体系。“统筹协调黑龙江省铁路班列和辽宁海铁联运的运营组织,畅通跨境公路班车运输、航空物流和空陆联运。”推进跨境运输便利化,加强与俄罗斯在国际道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等方面的相互对接,加强国际运输规则衔接,推动中俄跨境货物“一站式”运输。

张莉认为,建设龙粤物流国际大通道还将增进区域合作和协调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促进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沟通协调,共同建设以“新通道”为载体的东北地区对俄合作交通物流通道、国际贸易通道、跨境产业通道,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史轶夫

 

 

重庆代表团:

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

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议》。当前,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氛围浓、举措实、发展快,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在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广度等方面仍有短板,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支持。

对此,代表们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支持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建议建设国家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未来科创园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中心等创新资源优先在成渝地区布局。

二是支持成渝地区与国家联合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

三是支持高水平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布局。建议国家引导大型国企、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一流科研院所在成渝地区尤其是在重庆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四是支持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议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在成渝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支持成渝地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支持成渝地区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向重庆倾斜布局,促进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链条融通。

五是支持成渝地区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议国家在高水平人才引进路径、资源、信息等方面对成渝地区给予支持。

六是支持成渝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创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成渝地区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梁钦卿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

建议支持辽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提交了关于支持辽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孙东明介绍,辽宁科技资源丰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东北首位,两院院士数量、高等院校数量、中科院院所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居东北首位、全国前列。化学、工程学等相当一批学科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平台代表国内相关领域最高科研水平,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屡创新高,科研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辽宁工业门类齐全,完整性居全国领先水平,精细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等产业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有力举措,是辽宁创新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和重大使命,事关国家战略,事关全面振兴,对东北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孙东明表示。

为此,孙东明建议,支持辽宁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辽宁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通过在辽宁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进一步将创新资源向辽宁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助推东北实现全面振兴。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关艳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建议国家层面推动跨区域合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及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协作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具体的落地方案推动,建议国家层面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协作发展。

陈卫介绍,202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旨在把无锡打造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年多来,无锡在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同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与粤港澳互利合作,跨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取得新成效。

陈卫建议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工作给予更大力度指导和支持,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鹿伟 徐苏宁

 

声  音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在全国加快培育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三大经济增长极发挥各自产业发达优势、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协同人才培育和流动,利用数字网络建立起跨区域的人才交流机制和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沿海经济布局。

三大经济增长极要加强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应围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未来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建立人才梯队机制,并寻找每一个层次的世界领先人才,将他们纳入到人才储备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
 

深化粤港澳三地产业合作,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从短期来看,粤港澳三地需要守住各自优势产业,寻求产业的结合、分工,创造新兴的经济业态。从长期来看,要实现产业的动态调整,逐渐实现向高端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高端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叠加制造优势及开放优势,形成“数字+科研”“数字+制造”“数字+文化”“数字+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粤港澳之间常态化的协调机构,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缓解制度差异带来的发展约束;更需要中央的统一协调布局,形成常态化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让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一系列要素在三地之间自由流通、顺畅对接。

《 现代物流报 》( 2023年3月13日 A3版)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