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物流产业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0-05-26
导读: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人民都进入了警备战斗状态,在各方不懈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终于慢慢平息。

原题:全国人大代表、金后盾专用装备制造集团董事长李彦平: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快速发展

文/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李杰 王伟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人民都进入了警备战斗状态,在各方不懈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终于慢慢平息。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全国人大代表、金后盾专用装备制造集团董事长李彦平感到,必须要积极地推动中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进程。的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有所控制,但目前,我国依然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形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仍存在短板。一方面,自然灾害多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当前,党中央把应急救援产业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各地都在积极响应,探讨提高我国应急救援能力的各种路径和解决方案,李彦平所在的企业从事军队后勤保障装备研发生产二十多年,承研承制此类项目数百项, 产品涉及整个保障体系,李彦平对战争应急保障、灾情应急保障有着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成熟的实战经验。为落实习总书记“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建立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的应急突发事件保障体系的战略思想,”李彦平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特提出《建立集产、储、运、研、展、教、练、检、采、销为一体的应急救援产业园的建议》。

848ab7357383be629ccd81006b125c0.jpg

李彦平指出:“应急救援产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产业,有着自身非常明显的特点,其中包括时间特点、集成特点、快速特点、高科技特点、专业性特点、集中统一特点、代价巨大特点以及呈现动态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具体来看,时间特点指的是在不发生灾情时,物资装备没有用,长期储存,有实情时,又不够用,需要迅速的大量的补充,而集成特点则指任何一次应急救援活动,都会需要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不是单一厂家能够生产的,需要快速集成、快速整合、打包使用,不适合临时单个购买。在发生险情时,时间就是生命,装备物资及时到位对于抢险救灾是重中之重,在救援过程中其装备涉及生命救助,对科技含量的要求无限高,同时要求在不同的救援场景下,要科学专业化、救援装备物资专业化、救援队伍专业化,这就是快速、高科技及专业性的特点。集中统一的特点指的是在应急行动、物资保障,必需首先保证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相互衔接配合,以保障救援及时高效。代价巨大和需求呈现动态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也不可忽视。

针对以上特点,李彦平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和对过去实情救援的分析总结和多次的研讨论证,他提出,以建立集合多种功能集中解决应急问题的应急救援产业园,力求实现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科学、经济。

那么,应急救援产业园建设内容和功能作用有哪些?李彦平在议案中有所提及。

一、
 
生产功能。

建设现代化生产厂房设备,具备应急救援主要物资的生产、研发、试制能力,急用时有迅速补充应急救援物资的能力和整合相关生产厂家产品的能力实现产能的储备。

二、
 
大型展示演示厅。

集声、光、电、应急救援场景于一体的大型展示演示厅,规划承办全国应急救援创新成果展、各种技术比赛参观教育以及作为工业旅游项目。把各种解决方案的视频和实物以场景的形式展出,增加人们的感性认识。

三、
 
建设应急救援教育示范基地。

针对应急产业从业人员做应急培训演练中心、针对青少年和儿童打造应急救援知识普及中心、针对各种灾情的处置预案,做展示演示、体验中心。

四、
 
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整合应急救援生产企业,对主要应急物资实行轮换式、动态储备,使应急物资不超期、不变质、降低储备成本、减少投入。同时,特别要实现生产能力储备,做到需要时第一时间满足应急一定量的需求(防止口罩现象的再次发生)。

五、
 
建设省级应急物资装备的检验检测中心。

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达标检测,随着应急救援事业的不断深化,促成国家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的标准制定和宣贯推广。

六、
 
应急物资实物超市和线上销售平台建设。

整合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现产品线上线下上架,实现线上销售和线下展示及销售的目标,成就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延伸阅读

王国海: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应急物流新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是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此次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为例,各方捐赠的海量医用物资源源不断从全球四面八方抵达武汉,由于物资交付在春节和封城的背景之下进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物流企业、物资供应商等各类抗疫主体在物资调配方面难以有效协同,致使当地一线医院在不少时间节点无法及时获得急需医用物资。为此,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海建议建议,积极应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构建应急物流新体系成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指出,实现应急物流指挥开放化。以政府为主体框架,广泛吸纳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建立公开透明的开放化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各种非关键节点和没有执行任务的社会资源可以随时主动退出,实现社会资源的热插拔。同时,应急体系和互联网社交平台形成联通互动,快速通过社交平台形成资讯交互,便于资源在应急平台上进行聚合和有序有效的流转。

还应促进应急物流信息透明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事件证明,传统的技术工具无法应对突发性灾难对数据提出的快速整合、可靠、实时、开放的要求。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可追溯性、防篡改、共享、透明、分布式的优势,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向。建议以物资为焦点建设专链,如建立公共卫生物资专链;以机构类型为焦点建设跨链网络,如建立政府部门链、慈善机构链、物流公司链。

王国海表示,应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施“按需分配”保障应急物资的供给。将紧缺物资第一时间调往需求地,最大限度满足应急物资的调配,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处理。建立高效的“绿色通道”机制,充分保证应急物资运输的高效快捷。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措施,对应急物资给予优先通过、简化手续等手段,缩短应急物流的作业时间,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基于阶段式分工协作原则,加快建立“干线+仓储+配送”的专业化物流服务。规划建设或征用已有大型物流中心作为应急物资统一调拨中心,社会应急物资可以畅通抵达;由专业化的仓储管理团队对物资进行数据化管理,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共享;由政府主管部门认证第三方配送公司,高效完成配送任务。

李建红:建立新型协同融合机制,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交通强国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今年是《纲要》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应加快构建交通强国建设新型协同融合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政企互动,凝聚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一、构建交通强国建设新型协同融合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从交通物流大国迈向交通物流强国,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前提是促进资源要素一体化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物流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输总量、港口吞吐量、快递业务量等规模高居世界第一,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较薄弱,突出表现在综合运输效率不高、社会物流成本较高,各种运输方式间、各个物流环节间、各类交通要素间衔接不畅、融合不足,主要根源在于大交通、大物流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供给端的资源错配现象难以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资源集约利用明显不足。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机制创新,突出要素融合融通,提高资源统筹效率,是交通强国建设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是补齐应急保障短板的需要。《纲要》提出要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尽管交通物流行业对应急运输保通保畅保供作出重大贡献,但仍暴露出应急状态下区域交通管制协同、供需对接部门协同、物流环节衔接协同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尤其是疫情初期,产供销、储运配等协调联动不畅,影响了应急救援效率。疫情后期复工复产中,也存在供应链“短路”甚至全球供应链断链的风险。这说明,必须创新产业链各方参与的交通物流协同融合机制,才能为应急状态下的供应链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的需要。《纲要》提出要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法规制度,治理能力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制度完善和体制改革往往只能循序渐进,而机制创新则较为灵活、成本更低,通过机制创新可一定程度弥补制度缺失和体制缺陷。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不能坐等制度和体制的健全完善,更需要在机制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目前看,建立交通物流新型协同融合机制的空间很大,不失为创新探索中激发动力和凝聚合力的有效路径。

二、相关建议

一是创新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交通强国新型融合推进机制。建议交通运输部抓紧研究设计中央政府层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争取国务院领导挂帅,提升《纲要》实施组织层级,切实加强部省际密切协同,充分吸纳交通物流骨干企业参与,制定重点工作任务督导监察及考核制度。要着力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部管国家局一体化运行等统筹力度,加快健全综合交通运输行政运行机制。要研究推动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物流管理体制,强化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探索创新物流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管理的大部门体制机制。

二是强化协同联动,着力培育龙头骨干多式联运经营人。建议交通运输部在推进完善多式联运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基础上,创新与龙头骨干企业的互动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业务指导、技术传导,搭建创新合作平台,继续推进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资源的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铁路、港航等大型交通物流企业强化协同合作,形成跨运输方式、跨物流环节一体化运营的协同效应,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多式联运经营人,使之在装备技术创新、运营组织模式创新及参与国际多式联运竞争等方面发挥市场引领作用。

三是引导企业参与,积极推进重点物资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健全国家储备体系中,充分利用龙头骨干企业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优化布局设置救援物资储备仓库、中转场站和配送中心,规范应急保障服务功能,确保应急状态下及时保供。建议国务院国资委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在整合央企航空货运资源基础上,研究组建中国航空物流集团,提升“规模化机队+专业化枢纽+国际化网络+全程化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航空物流企业。建议交通运输部强化应急运力储备“国家队”建设和管理,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应急运输保障主力军,强化应急物流设施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举措,建立健全专业培训、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确保关键时刻应急运力调得动、用得上。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抓紧重新研究重要进口战略物资“国货国运”长效保障机制,当前要着力推动油气央企和油运央企的紧密合作,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签订长期合同,同时着眼长远,研究组建五星旗战略物资应急运输保障船队,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运营管理机制。(李建红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庞达委员:建设防疫等必备应急物资国家战略储备库

“健全完善防疫等必备应急物资国家战略储备库的重要性、必要性,甚至是紧要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出来。”全国政协委员庞达建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中,把防疫等必备应急物资的生产、运输、储备和投放能力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储备。

庞达认为,我国省级以下的防疫等必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突发重大灾害等应急状态下的需求。他建议,依法鼓励企业转产,保应急。国家在完善有关应急法律制度时,出台必要条件下对应急转产以保证口罩、防护服、消毒液、防疫器材、必备医疗器械等必备防疫物资供应的生产企业,予以捐资抵税、税前扣除、减税降费等应急性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扩大防疫物资生产规模,保证防疫物资供应。

“规划加强能力建设,保长远,科学建库科学管理,保备战。”庞达提出以“三保”为目标,即:无事时动态更新保质量、应急时可供调运保充足、迎战时及时送达保供应。要科学布局,借鉴战略储备粮食等经验,从国家到地方,从省市到县乡,充分考虑运输条件、送达时间和人口规模等相关因素,在省、市或城市群、县三级分别建立必备物资国家战略储备库。要健全机制,建议将防疫等必备应急物资储备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物资的储存、更新和调拨、人员的配备、培养和任用等相关事项实行中央全面领导、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参与建设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以确保必备防疫物资战略储备充足、物资质量可靠、调配运转顺畅、战时保障有力,为应对可能发生新的防疫危机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要运转有效,定期对储备物资进行数量盘存、质量检验和运送演练,确保在疫情发生时所供应的物资充足、可靠,并能够及时、迅速地送达指定地点。同时,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统筹调配管理体系,确保物资应时、应需科学精准投放。(胡京春)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