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

市场主体重构 二手商用车发展潜力巨大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李刘洋 综合报道 时间:2022-11-24
导读:进入2022年,受外部环境及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商用车市场迎来大周期调整,1-9月全国新车销量248万辆,同比下降34%;与新车销售显著下滑不同,二手商用车交易则呈现向好态势。
 

进入2022年,受外部环境及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商用车市场迎来大周期调整,1-9月全国新车销量248万辆,同比下降34%;与新车销售显著下滑不同,二手商用车交易则呈现向好态势。2022年新车销量与二手商用车销量之间的比例将超过1:2.5,典型区域将出现1:7.5的比例,即销售1辆新车的同时,有7.5辆二手商用车的交易。新车和二手车作为商用车市场主体的重要构成正迎来全新发展。

 

新车需求萎缩 二手商用车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商用车保有量已突破4000万辆,对于商用车行业来说,“存量”时代已经正式到来。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用户的核心诉求会发生什么变化?主机厂、零部件企业、经销商以及二手车商的业务方向又会呈现出何种趋势?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中国商用车及配套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高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2022中国二手商用车大会。期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针对国内商用车市场现状、二手商用车市场的必要价值、二手车流通的困局、相关产业的变革和对未来业态的预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解读,详细阐明了二手商用车市场的行业趋势。

市场乱象丛生 产业转型缓慢

近年来,受到疫情、经济结构调整、减排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货运市场整体下行,总量显著减少。2020年,国内货运总量减少了70亿吨,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15%,但商用车销量增加了23%,形成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运价走低成为定局。同时,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业态调整导致原材料类运输市场也出现较大下滑。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在今年产生了严重的连锁反应。据经销商反应,目前重型卡车新车价格普遍降低了20%以上,个别品牌甚至达到了30%,但是依然有大量库存车难以出售。新车价格下降过快、降幅过大,用户购买新车的信心被经销商肆意降价的行为“摧毁殆尽”。有用户反映,驾驶新车运营一个月的利润还没有新车降价的幅度大。

价格体系被严重冲击,进而导致了二手商用车残值严重偏低。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市场,5年车龄二手商用车平均残值率为55%,10年车龄平均残值率为30%;而在中国市场,这两项数据分别仅为40%和15%,相比减少了15%,价格已经背离了商品的价值本质。此外,天然气价格上涨、整超治限政策等因素也导致一部分车型残值下跌严重。可见,整顿相关产业、发展二手商用车交易业务刻不容缓。

然而,目前国内主流商用车企业开展二手车业务的进展仍较为缓慢,普遍存在“有组织无架构”的问题,人员匹配不到位、培训不规范,品牌认证体系仍然处于摸索当中。同时业务范围十分单一,大部分企业仅进行置换补贴业务,开展实质性业务的企业仅占少数。主机厂二手商用车业务的金融产品也存在数量少、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此外,国内二手商用车市场尚未形成正规化、系统化的销售渠道体系,中间商、企业内部、交易市场、经销商、拍卖、互联网平台等多种销售方式鱼龙混杂,难以有效管理,价格高度不透明。

种种现象表明,市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海外发达市场已趋成熟

相较于乱象丛生的国内二手商用车市场,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更加成熟,其配套体系十分完善。近五年来,日本二手商用车年销量始终维持在40万辆左右;而美国的二手商用车保值率十分稳定,车辆平均价格基本可以保持年均折旧率20%。可以看出,在成熟的二手商用车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市场可以预测,交易量相对稳定,市场波动较小。

海外市场之所以能走向稳定、成熟,根源是其拥有一套完善的体系。以美国为例,二手卡车的主要销售渠道分为经销商、二手车商、电商和出口,其中,经销商占比最大,约为45%。此外,美国卡车生产商旗下大多设有专门的二手商用车经营平台,可以对车辆进行定期统一检测、维护、翻新,并授权经销商与厂家直接对接,将车辆出售给消费者。一系列官方二手商用车认证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车辆保值率,进而提升了品牌形象,并反向促进品牌新车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想要令二手商用车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并推动其良性发展,完善的体系必不可少。

相关政策放松 重大变革即将到来

2022年下半年,国务院、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等多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举措的通知》、《关于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的通知》等多项重要政策,其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符合国五排放标准小型非营运二手车的迁入限制;登记注册住所和经营场所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外的企业可以开展二手车销售业务;经营范围统一为“汽车销售”,不再区分新车与二手车;商务部门要及时将备案企业信息推送至公安机关、税务部门。至此,二手商用车面临的政策瓶颈已经突破,企业开展二手车业务的资质、车牌、发票等系统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同时,自2023年1月1日起,对自然人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出售持有时间少于一年的二手车达到3辆及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二手车交易市场、拍卖企业等不得为其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不予办理交易登记手续。

一系列相关举措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本完成二手车流通体系的顶层设计,为二手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二手商用车交易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过去16年,国内商用车累计销量超过了6200万辆,其中卡车超5300万辆,客车超800万辆,截止今年,商用车市场保有量达到了4000万辆。较高的增速致使市场存量过剩,今年各主机厂的新车交易量普遍较低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商用车需求增长明显快过货运需求增长,造成车多货少、运价低迷;而新增的货运需求由存量车型消化,新车需求则被透支。开展二手车业务的资质、车牌、发票等系统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与新车需求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手商用车的交易量正迎来快速增长期。2018年,全球二手商用车销量为190万辆;而到2021年,全球二手商用车销量迅速攀升至323万辆,2022年预计将突破340万辆。这一变化在重卡市场尤为明显,目前重卡交易量的新旧比已达到1:2.5,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1:7.5。

面对已经很难有新车增量的市场和二手商用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推进发展置换业务和二手车商用车交易体系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目前,开展二手商用车业务的经销商比例持续攀升,投资人愈发重视二手商用车市场。2018年,仅有23%的经销商拥有二手商用车交易业务,而到2021年,开展二手商用车业务的经销商已超过50%。现阶段,已经有6家主流整车经销商的二手车交易量超过了新车交易量。

此外,不少整车制造商已经开展了品牌二手车的认证服务。以中国重汽为例,当前重汽已拥有认证二手车服务,开展了经销商系统化培训工作,并提供重汽汽车金融产品。福田、沃尔沃等主机厂也提供类似服务。

2021年,全国二手商用车金融融资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61%。主流金融机构已经规模化进入二手商用车市场,超过半数的金融机构已经或即将开展二手商用车业务。相关政策放松、整车企业牵头、金融机构入场,二手商用车行业将大有可为。

当前的海外市场已经证明,二手商用车业务将成为企业的关键利润来源。据悉,2020年,美国主机厂平均有66.7%的利润来自于二手车、配件和服务。这对于国内二手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随着一系列限制措施的松绑,国内二手商用车行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商用车市场将走向健康、成熟的发展轨道。

来源:第一商用车网

 

视  角
 
 

 

二手新能源车出海势头强劲
 

作为国内首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之一,今年以来,天津二手新能源车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业内人士分析,亮眼增长的背后,一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在国际上的受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二是二手车出口试点政策成效显著。随着中国二手新能源车出海,配套服务优化或将成为新的核心发力点。

二手新能源车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天津)二手车出口海外展销会上,二手新能源车成为参展的主力车型。据天津市二手车出口协会秘书长张婷婷介绍,此次参展车数量约百辆,是去年的3倍。“参展车辆中90%是二手新能源车,包括多款热门新能源车型。”

“我们有约40辆二手车参展,主要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参展企业天津华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运昇介绍说,国内新能源二手车性价比高,技术迭代快,保有量大,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不少海外经销商主动抛来橄榄枝,寻求合作。

天津华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自2020年9月获批试点企业资质以来,业务量快速增长,2021年完成二手车出口252辆,货值427万美元。今年前10月,已完成出口1100多辆,同比增长4倍;货值超过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近10倍,其中95%以上是二手新能源车。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销会地点包括迪拜、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两个地区。其中,迪拜是我国二手车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而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经过10余年的开发建设,已具备承接二手车出口展销会的条件。

张婷婷说,“通过展销会,旨在将两地打造成为天津二手车出口中转基地,扩大二手车出口辐射范围。”

自2019年天津获批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以来,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二手车出口试点政策承接地,共有10家二手车出口资质企业,在行业规范化管理、试点企业甄选、试点动态调整、出口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全国首个二手商用车出口地区。

产业提升叠加政策利好助推出海

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二手车出口亮眼增长的背后,一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技术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二是国内二手车出口试点政策成效显著。

史运昇表示:“最初二手新能源车出口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但随着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技术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新车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品牌走出去。”他说,未来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的保值率、流通价格都会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进一步利好二手新能源车出口。

除此之外,政策推动也是二手车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国从2009年开始试点二手车出口,目前二手车出口试点业务覆盖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30个城市。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明确提到,支持更多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扩大二手车出口规模,提升二手车出口质量。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释放二手车出口利好信号,二手车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二手车出口国别指南(2021)》,截至2021年6月,我国累计出口二手车10889辆,累计出口金额6884.7万美元。其中,二手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551辆,出口金额2327万美元。

配套服务优化或成核心发力点

伴随走出去,优化配套服务或将成为提升我国二手新能源车出口竞争力的关键。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需持续优化海外新能源充电设施、维修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国内产业配套的优化将为我国新能源二手车出海提供更多助力。

史运昇说:“二手车出口一般采用滚装船运输的方式,但船公司多为国外公司,国内企业没有话语权,很难订到舱位。”

为此,此次开幕式上,天津—迪拜滚装船直航航线正式启动,单次能运输2500台至2800台二手车。“此条直航运输航线的增加,将进一步增强二手车运输服务能力,强化天津口岸二手车出口业务优势,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白新宇说。

据东疆综合保税区自贸片区工作局局长刘庆良介绍,东疆将进一步在优化企业融资服务,助力企业搭建海外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海外仓、海外展示基地,通过中欧班列服务二手车出口等方面加强探索,发挥港区联动优势,助力天津打造汽车大流通中心城市。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李亭

 

声  音
 
 

 

 
01
 
中国重汽集团市场与品牌管理部二手车开发执行副经理仲崇阳: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二手商用车作为商用车流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商用车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国内商用车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二手商用车业务,其中中国重汽集团在经销商培训、金融、评估、认证等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02
 
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振中:
 

事实上,自中国二手商用车大会举办以来,多次话题提到过到二手商用车拆解业务的价值,没有好的拆解,就没有好再制造体系,没有再制造配件供应就没有好的二手商用车整备体系,各环节之间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国内已经有企业对商用车拆解业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

 
相关阅读
 
 

 

 
滨海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二手商用车出口地区
 

 

日前,第二届中国(天津)二手车出口海外展销会开幕式在天津成功举办。自2019年天津获批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以来,天津市滨海新区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成为全国首个二手商用车出口地区。目前,滨海新区共有10家二手车出口资质企业,二手车出口车辆2982台,出口金额近7004.8万美元,规模和试点数位均居全国前列,正逐步打造面向三北、辐射全国的北方二手车出口高地。

2021年,滨海新区在全国试点城市中率先成功举办“中国(天津)二手车出口海外展销会”,带领天津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抱团出海,最终参展车辆全部销售,还产生了600余台后续订单,扩展了海外合作渠道,为后续天津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延续第一届海外展销会的成果,结合当前业务开展需求,在海外打响天津二手车出口品牌效应,天津市滨海新区继续筹办了主题为“共生共建共赢,强化二手出口战略支点”的第二届中国(天津)二手车出口海外展销会。

记者:周思杨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