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营商环境篇②】
专题 |精准滴灌让中小企业在未来产业加速驰骋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当下,未来产业正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作为未来产业的“轻骑兵”,中国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近期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引导企业提升品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接连部署质量素质提升行动。在“政策护航+企业创新”双轮驱动下,中小企业凭借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小企业运行总体平稳。1~5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大型企业3.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保持增长。
在6月27日至30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上,中小企业纷纷展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并表示将加快国际市场布局。
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强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多项运行数据平稳增长
数据显示,从营业收入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32.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9.6%,占比上升0.3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5.5%。
从利润总额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利润总额1.4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0.9%,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3.8%。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及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领域保持较快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6月是2025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从部委到地方积极部署,围绕市场拓展、融资促进、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推出系列暖企惠企举措,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活动,通过精准有力的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强信心、稳预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贾宏伟说,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在培育和服务企业上下功夫、求实效,认真谋划“十五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到政策惠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服务助企、人才兴企、法律护企。
加速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整体稳中有进的同时,透过中博会这扇窗口可以看到,不少中小企业正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拓展更多商机。
中博会开幕当天,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越疆科技发布负载30kg、关节速度达300°/s的协作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突破了以往协作机器人在高速高负载应用场景的性能限制,为高端制造业带来了更优选择。”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8万台。
可以支持40多种语言同传翻译的AI眼镜、能够进行孤独症辅助诊断的非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机械臂运动精度达0.1毫米的手术机器人……在中博会省区市专精特新展区内,展台方寸间尽显企业发展活力。
不少企业紧跟市场需要,加快新品研发。中科民生耐鼎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孙元凯介绍,企业正专注于高端智慧康养床的研发生产,并加快研发人形机器人智能助手,以满足养老领域辅助护理、情感陪护、护理预警及监测等需要。
记者采访了解到,下一步我国将持续强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实现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助企出海拓市场
眼下,不少中小企业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海已成为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开辟广阔市场空间的关键路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樊颖晖说,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与法律差异、品牌影响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海外产业配套服务欠缺以及融资渠道有限等。
为进一步助推中小企业出海拓展市场,中博会期间,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全新上线“出海服务”板块。该板块实时汇聚全球150余国及39个联合国国际组织发布的高潜力订单与创新合作项目,覆盖新能源、智能装备、绿色消费等30多个前沿领域,年潜在市场规模可达200亿美元。
樊颖晖说,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迭代平台功能,深化线上线下协同与国际合作,结合企业需求,加快建设一个集政策、法律、关税、风险、金融以及出海产品价格预测等服务为一体的“出海服务大模型”,构建全球领先的国际化服务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将支持中小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效率、韧性、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合作生态,进一步助力全球中小企业加强互利合作、促进共赢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郭倩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素质提升活动的通知》,聚焦中小企业质量短板,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方法,推动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向上竞争,以质取胜。这一举措精准地落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方向指引。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质量相关的难题。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这不仅反映出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上的不完善,也暴露出其在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而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中小企业质量素质提升活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次重要机遇。通过实施“政府统筹推动、技术机构牵引组织、链上企业广泛参与”的新模式,中小企业有机会导入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例如,借助技术机构的力量,企业可以学习到先进的质量控制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深度融合,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新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精准定位产品研发方向,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中小企业自身也应积极行动起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将质量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要深刻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其次,积极参与政府和技术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应用。例如,学习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入更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减少产品质量波动,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最后,中小企业还应重视品牌建设。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品牌推广,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利用新型营销手段,讲好企业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附加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宸
当前,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成为经济韧性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支撑。如何促进全球中小微企业在供应链重构、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命题。
今年6月27日是第九个“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日前,第三届世界中小企业大会主会场活动暨第二届科学企业家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代表围绕“绿色韧性与数字共生:重构全球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力量”主题展开研讨。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中国中小企业的探索生动证明,绿色与数字不是单选题,而是共生发展的必答题。中国企业在智能工厂改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低成本、高适配的转型范式。”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可持续发展司司长朱巨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2025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小企业应把握国内机遇,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利用政策支持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提升政策预判和合规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今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翁杰明围绕《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实,提出强化五大举措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重构。例如,在政策支持上,细化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与绿色转型;在金融服务上,扩大结构性贷款规模,创新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在科技创新上,搭建产学研平台,开放科研资源,增加创新专项资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快速维权;在政务改革上,简化审批,清理不合理条款,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在国际合作上,依托“一带一路”搭建平台,推动规则接轨与投资便利化,设立海外合作基金,通过信用保险降低跨境风险。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表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实践证明,即使是营收规模较小的企业,也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关键作用。大会将每年与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联动,形成‘政策-技术-市场’三维合作体系。”
来源:人民网
作者:车柯蒙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日前正式印发《重庆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庆市将建成产业创新综合体30家,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新增国家级及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0家。同时,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供应链融资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在协同创新方面,将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创新资源,通过“发榜揭榜”“赛马比拼”等机制推动技术联合攻关;组建中小企业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并支持大企业率先试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
为提升产业链配套韧性,将重点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渝赛计划”等行动,动态梳理产业链图谱,推动整零对接、“芯”机对接。支持链主企业优化采购流程,通过产业大脑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生产制造协同。配套方面聚焦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建设,强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培育路径。
资金链融通领域,《方案》强调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应用,并鼓励产业基金联动投资产业链企业。此外,将组织科产金一体化路演、“一月一链”融资对接活动,发挥“信易贷·渝惠融”等平台功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
来源:上游新闻
作者:王文
日前,湖北省经信厅公布了湖北省第七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随州市楚帝智联、中昱环境、广睿达金属等32家企业榜上有名。截至目前,随州市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7家。
随州市此次入选的企业,充分彰显了随州产业特色,展现了随州企业深耕专业、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32家企业中,专汽及零部件企业达15家,占比将近一半,其余17家企业涵盖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领域。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劲,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有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楚帝智联自动涂装线较传统工艺提升效率3至5倍,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广睿达金属自主研发的高精度连续拉伸冲压工艺模具,创新构建了“原材料-成品”全流程一次成型工艺体系,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0%,单位生产成本降低25%。
近年来,随州市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着力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以专注铸就核心竞争力,以配套融入产业链筋骨,以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坚定踏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下一步,随州市经信局将持续深耕服务沃土,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为契机,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构建更优的成长生态,发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梯度培育体系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力争培育出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
近日,浙江省经信厅发布2025年第一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复核通过企业名单,杭州市余杭区新增6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0家,数量均位居杭州市第一。
今年以来,余杭区多方发力扎实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强化政策支撑方面,以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制定13条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举措,通过政策解读会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强化工信政策宣贯力度,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升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强化梯度培育方面,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阶梯培育体系,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数据库,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能力评价,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加快企业进阶升级。
为从机制上更好地优化服务生态,余杭区还依托“三送三给一揭榜”三创融合行动、“与企同行e企成长”重点企业恳谈会等,持续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已召开恳谈会2场,走访“三送三给一揭榜”企业75家,摸排企业人才136名,掌握优质项目45个,协调相关诉求110余件,持续以优质服务加速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
来源:余杭时报
作者:徐赣鹰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7日 3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