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质引擎激发产业跃升】

专题 |构筑数智化能源供应链新生态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时间:2025-07-07
导读: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构筑安全、高效、绿色的数智化能源供应链新生态,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构筑安全、高效、绿色的数智化能源供应链新生态,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已经实现由“一煤独大”到多元协同的转型突破,但行业整体仍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在日前举办的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围绕能源企业供应链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从政策解读到技术落地,从企业实践到行业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打通产业链条,助力能源企业数智供应链生态建设。

 
 

 

 
 
数智供应链是能源行业提升竞争力核心引擎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昌平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分主论坛及三个专题论坛进行,以“面向‘十五五’,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旨在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智慧,共谋能源转型之路,共绘绿色发展蓝图。其中,“能源企业数智供应链生态共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能源企业和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等百余人参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凡提出“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开放协同”三大建议:其一,以数字赋能打通能源供应链全链条,借数智化重构传统体系,统筹国内外安全建设,推动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升级;其二,以绿色低碳重塑全周期管理,将“双碳”目标融入全链条,推动能源替代与循环经济,让绿色成为供应链底色;其三,以开放协同构建全生态体系,打破边界壁垒,推动多领域深度合作,借“一带一路”与全球伙伴共建国际竞争力供应链网络。李凡强调,能源企业需以政策为契机,加速从传统供应链模式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的过程中提升行业竞争力。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指出,政策层面我国正从“分散采购”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转型,技术层面AI大模型推动采购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跨越。同时,他强调业采融合、自动化、绿色化等趋势将重塑行业格局。“业采融合”打破采购与业务边界,通过整合业务发展、采购管理、资产运行三个全生命周期,实现综合成本最小化。

京东集团数智供应链专家张高旗表示,数智化供应链正在重塑政企采购生态,京东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化服务,帮助客户构建可信韧性供应链,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转型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针对能源行业的特殊需求,京东集团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在煤炭、电网、石油化工等细分领域,通过整合1000万+SKU自营货品与全国3200万平方米仓储物流网络,实现从采购到履约的全链路优化。他介绍,某国有能源企业引入京东解决方案后,2024年GMV突破20亿元,订单量超100万笔,偏远地区物资配送时效提升40%。

在案例分享环节中,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总经理,国际事业公司、物资装备公司执行董事孔小强指出,公司通过构建集中统一、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覆盖业务流程架构、总图等,涉及11大业务范围、38个流程组与181个单元流程,对照梳理78项制度、247项内控点,从执行端筑牢风险防控根基,为供应链高效运转定规立矩。其中,精益管理成果亮眼,合同智慧管理表现突出。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副主任张又新指出,创新搭建的供应链管理架构颇具特色:供应链部、采购中心与57家二级单位、480余家基层企业形成三级联动。这套体系已实现“两级集采较概算节约资金503.96亿元”“闲置物资调剂8596.43万元”的显著效益,为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副主任刘朝红构建“两横两纵”管理体制与“3+N”制度体系,将绿色标准嵌入全流程。《供应链发展规划》明确“精益化、绿色化、数智化”五化路径,在招标采购中设置10分“绿色低碳”评分项,要求一级采购设备供应商100%通过绿色低碳评价。以光伏组件为例,通过碳足迹核算发现硅料生产环节碳排放占比达42.4%,据此推动供应商优化工艺,实现单位产品碳减排15%。

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沈小龙指出,国家电投强化供应链安全,推进国产化替代。“国和一号”主泵100%国产化,中国重燃透平叶片材料实现完全国产,首台样机国产化率95%。建立九项指标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卡拉杰克模型管理1252家供应商,外资供方占比4.6%。核电领域设置6项核心设备应急采购清单,完成14台机组关键设备联储联备,廉江1号反应堆压力容器跨项目调配化解供货风险。

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采购与物资管理中心副主任孙晓明指出,三峡集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科研院所,取得146项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工程实现“从0到1”突破,多源有机质矿山修复技术使重金属污染降低60%以上,相关成果入选国家级绿色技术创新案例。在绿色运营领域,集团建成全国首个“三星级零碳仓库”,投用全球最大电动力船,2024年通过可回收包装减碳8000吨,绿色仓储物流体系初具规模。

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波表示,润苍南海上风电项目作为我国首个运营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打破了“海上风电必高价”的行业认知,证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全产业链协同,海上风电完全能够实现平价开发。他强调,供应链协同是降本增效的“牛鼻子”,资源集约与环境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绿色供应链研究部副主任潘爱民表示,中节能创新提出“产品—环节—供应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将绿色属性贯穿供应链各环节。在产品端,联合中石化润滑油公司制定全球首个润滑油产品类别规则(PCR),填补国际标准空白,推动EPD(环境产品声明)认证成为国际市场“通行证”;在环节管理上,开发碳绩效管理工具,实现从绿色设计到废旧回收的全流程数据溯源;在供应商管理方面,通过Eco-Vadis平台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绿色绩效嵌入采购评分体系,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改造。目前,该模式已在中航工业等央企供应链中落地,推动采购环节碳强度下降15%以上。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  观察 ·  Analysis  ♦
 
 

 

 
 
 
 
数智化是消除能源供应链痛点的关键路径
 
 

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供应链复杂且战略价值显著,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备受关注。传统模式下,行业供应链面临需求波动大、物流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挑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数智化成为消除能源供应链痛点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与供应链相关的国家级政策发布密集。2024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对产业链稳定的支持作用。2024年5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试行)》,提出供应链多维协同、管理精准化、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全球网络构建、韧性和安全提升六大路径,配套27项具体措施。2024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5年5月26日,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在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培育一批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和供应链中心城市。初步解读分析,政策释放出三大导向信号:

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供应链现代化与制度规范化,破除市场分割,实现要素资源高效流通和产业全链条协同。要求制定统一的编码、接口和追溯数据标准,建设国家级供应链协同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发展平台经济。

二是提升供应链韧性和绿色发展。面对“全球化”到“阵营化”、数字技术霸权争夺战、气候与治理断层的“三重断裂”挑战,需建立断链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一物料多源供应体系,提升供应链韧性和绿色发展水平。

三是应用数智化技术,提升供应链智能化水平。国家政策要求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智供应链体系,优化组织架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参与标准制定,强化数据安全与环境责任。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杜杉 宋力崴

 

♦  关注 ·  Focus  ♦
 
 

 

 
 

“双碳”引领 “智慧”发展

能源企业践行“双碳”目标暨人工智能生态协同论坛召开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昌平举办。能源企业践行“双碳”目标暨人工智能生态协同论坛作为其分论坛之一,吸引了来自能源企业、院校等百余人参会。

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指出,中国石油以“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聚焦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通过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CCUS规模化应用、低碳氢能产业链构建及炼化业务绿色高端化等举措,实现传统能源低碳化与新能源规模化协同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原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肖立志在演讲中指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目前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强劲,但也面临着能力、理论不足的现状。油气行业需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优势,利用四个世界模型,设计智能化路径。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召开前,开展了践行“双碳”目标典型案例征集。该分论坛公布了入围的优秀案例名单,分享了践行“双碳”目标典型实践,进行了践行“双碳”目标能源人工智能项目路演。

在典型实践分享环节,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策划与管理部副总经理、“双碳”办公室副主任李丛笑分享了中国建筑集团依托建筑表面的分布式光伏,成立“光储直柔”产业联盟,推动“光伏建材化”及多能协同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能源项目的经济效益与低碳目标。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事业部高级专家孟岚梳理了大庆油田践行“双碳”战略,实施“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部署的具体举措。

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行业趋势、企业挑战四个视角分析能源国企绿色低碳转型,并以国能黄骅港“近零排放”智慧绿港为例,阐述了科技赋能的典型模式,提出了构建“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新生态位”三位一体转型体系,强调以技术、资本、数据驱动及组织、考核、人才变革,抢占全球零碳治理先机。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新能源高级专家赵忠新讲述了冀东油田响应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要求,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从单一油气供应转向低碳综合供能,已形成余热利用、光伏、地热供暖等业务,建成碳中和作业区,开拓地热+生物质供热等新赛道,探索武清零碳综合供能模式,助力绿色转型。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化工油气首席专家孙敦圣指出,施耐德电气通过EcoStruxure平台实现了从发电到终端用能的全程智能化覆盖,其分布式能源资源管理系统使示范区新能源消纳率从78%提升至93%,虚拟变电站解决方案降低40%建设成本,在电网数字化领域展现了全球领先的技术硬实力。在能源人工智能项目路演环节,该论坛展现了能源企业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新探索。

阿里云政企事业部智算和大模型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周阳指出,在能源产业实践中,阿里云将大模型能力深度嵌入电力等能源场景,用智能对话优化客户服务,以数据分析赋能精准决策,让前沿技术真正转化为企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京东科技集团政企合作部能源行业负责人乔淑霞指出,京东数智供应链以“1+6+X”能力体系赋能能源产业,通过云舰PaaS混合云方案、天枢平台体系等,为发电、石油、煤炭等企业提供从供应链管理到新能源资产运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能源产业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

中科闻歌副总经理、政企AI事业部总经理陈思含介绍了中科闻歌团队自2007年以来就专注于AI科研和技术应用,实现了AI在能源行业应用落地的五个能力基座、三层架构和三大工程,为能源行业高效发展赋能。

深圳市光因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负责人张林介绍了光因科技深耕钙钛矿光伏发电产品研发,以弱光稳压发电及可柔性制备等差异化优势,率先将其应用于物联网、消费电子等日常领域,推动钙钛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让高效清洁能源之光,照亮了绿色低碳前行之路。

杭州有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刘银斓介绍了有鹿机器人由达摩院机器人实验室创始团队打造了具备自研的LPLM多模态具身智能模型,实现多场景商业化应用。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  声音 ·  Voices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东:

推动化石能源洁净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推动洁净能源规模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推动生产过程低碳化,是能源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

“十五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更加重视提升能源效率,要以需求为导向攻破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零碳园区及工厂,要提升能源产业数智化水平,要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要持续推动乡村能源革命,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要坚持深化改革并加强监管。

 

♦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
 
 

 

 
 
 
 
京东深度融入能源产业生态变革
 
 

在日前举行的“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京东集团相关负责人系统阐述了在能源产业结构变革之下,京东通过构建可持续、有责任的供应链体系,开放供应链基础设施与数智技术能力,为能源企业数智化转型和绿色供应链建设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保障。

京东正在从自身发展、行业协同、产业助力三个维度发力,深度融入能源产业生态变革,筑牢能源产业生态基石。

在自身发展上,京东以绿色数据中心、绿色仓储、绿色运配等举措推动供应链节能减排。比如在仓储环节,京东已在17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区铺设光伏设备,2024年京东产发自建光伏发电量超38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碳超3万吨。

在行业协同上,京东用数智化技术全面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驱动绿色供应链转型,实现从自主变革到引领行业,为上下游合作伙伴可持续发展提供拉力。

在产业助力上,京东依托在商品、物流、服务、金融和科技等全供应链维度能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能源行业“源、网、荷、储”全链条以及能源企业经营全场景,已综合服务了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南方电网、山东能源集团等众多能源企业。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化,能源产业的数智化与绿色化已成为必然选择。京东继续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来源:京东黑板报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7日 11版)

责任编辑: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