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路径】
绿色工厂强势崛起,梯度培育如何提升?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绿色低碳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工信部日前印发的《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将进一步引领绿色制造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下一步,将突出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联动”和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横向带动”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新机制,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推动绿色工厂梯度 打造绿色制造领军力量
为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加快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培育机制,打造绿色制造领军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实施了《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业界认为,《办法》将进一步引领绿色制造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积极推动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打造更多绿色制造领军力量,将为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绿色工业园区形成标杆效应,释放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绿色工厂是转型的重要场域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工厂,作为落实和贯彻绿色制造转型发展的重要场域,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绿色工厂,就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作为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绿色工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中国制造整体可持续发展潜力。
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正在成为时代必答题。广东白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积极寻求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和绿色制造的转型。“随着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低碳经济发展。”王先庆认为,中国制造大国的内涵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上。据统计,联合国制定的工业大类中包含525个细分行业,几乎所有细分行业,中国都名列前茅,且在其中有300个以上的细分行业中,中国都拿下了第一。
这显然让中国制造抢占绿色转型发展先机有了巨大优势。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其中,绿色工厂相关标准和体系建设对推动绿色发展而言功不可没。实际上,我国对绿色工厂的推动建设可追溯至2016年。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绿 色 制 造 工 程 实 施 指 南(2016-2020年)》,提出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为牵引,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2017年,我国开启国家级绿色工厂评选,加快推行绿色制造,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开始加快完善。
如今,经过八批次评选活动后,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突破5000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达到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达到37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达到608个。“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客观上正在推动中国制造向更可持续、更环保的方向迈进。”王先庆认为,无论是在规模、技术还是品质方面,中国制造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相信中国制造的实力还会进一步提升,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贡献。
形成梯度 培育新机制
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是指从以下两个维度建立培育机制:纵向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培育机制。
根据《办法》要求,将突出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联动”,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横向带动”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新机制。“从整体看,形成自上而下的纵向梯度,是我国构建工业园区的传统之一,从实践角度看,也是有效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制造业寻求绿色转型发展而言,构建横向的联动机制,形成对纵向联动的有效补充,将利好绿色制造实际应用的普及率和效率实现双提升。
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在制造业企业布局绿色转型的实践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相互间有着紧密的促进作用。
根据《办法》,绿色工业园区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过程,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是绿色工厂和绿色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绿色化水平协同提升的主导企业,是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工厂实施绿色制造的关键。“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对记者表示,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引导园区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园区倡导全面节能降耗,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全过程防控和治理,降低污染物产生量。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作为生态经济研究领域中的热议学术议题持续引来关注,其要求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在绿色产品生产及其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上下游企业打造成网联结构,从而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目的,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汪浩看来,构建绿色供应链不仅能让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形成新的利益分配关系,也会让城乡、区域等地区共同受益。
从这点看,绿色供应链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坚持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试金石。汪浩认为,通过深度参与绿色供应链,相关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可以实现效率和产品、服务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有的放矢。“期待这一初衷得以实现,势必需要更多广泛和可应用的经验积累,这也正是政策持续完善推动绿色转型的本质要求。”汪浩说。
根据《办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应积极通过公开渠道展示宣传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典型做法,按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相关规定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发挥先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未来,通过《办法》的实施进一步提升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力度,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水平的切实路径,前景光明可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海楠
推动制造业向“绿”而行
绿色制造是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对于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制造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目的是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多方面、全流程实现“绿色化”,从而构建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制造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传统制造业加快调整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此外,融合程度明显加深,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入选世界数字化典型的“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当前,我国绿色制造业仍然面临能源结构偏煤、关键技术不强、资源循环利用机制不畅、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做强绿色制造业,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产业、产品、技术等层面入手,让制造业向“绿”而行。
在总体思路上锚定“双碳”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确保“双碳”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在产业发展上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继续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深化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产业绿色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业链,努力构建新型绿色产业体系。
在供需对接上引导绿色产品供给。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保产品。增加绿色消费场景,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引导绿色消费,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在技术支撑上加快绿色低碳研发应用。抓紧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要集中科研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累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加快数字化与绿色融合的基础上,遴选一批水平先进、实用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须的工艺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在国际合作上构建绿色发展新平台。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转化落地。同时,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绿色贸易,与相关国家共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国际化步伐。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中外合作新平台和绿色低碳生态的国际化园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张再杰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
走进北京亦庄京东方8.5代线工厂,屋顶是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屋内自动化设备“全面上岗”,所有设备连接至云端的智能配电控制系统,实现对厂区照明、采暖、通风等的优化控制。“厂区内设置有废水回收系统,可以实现100%再生水生产。工厂每年可发绿电约42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约400吨温室气体排放。”工厂有关负责人表示。
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绿色能源体系建设。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2023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总体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进一步退出,78家钢铁企业、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绿色动能加快释放。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力度,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了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
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乙烯等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已经超过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预计超过93%。信息基础设施能效也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196家绿色数据中心。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2023年,遴选239家废钢铁、废纸、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年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22.5万吨,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家电行业通过易回收、可拆解设计,实现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超过80%。“目前,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总量2/3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落地见效,不断擦亮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
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减碳。统筹推进工业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2024年,计划制定1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标准。大力发展氢能、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落后产能能耗、环保等要求,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今年力争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000家,完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试点推行“企业绿码”。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方面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
大力提升工业能效水效。推动重点行业和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发布2024年工信领域节能节水技术装备推荐目录,持续创建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
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聚焦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加快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温馨
河南省将新增绿色工厂100家
本报讯2月22日,记者从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暨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大会精神,河南省近日印发《全省重点产业链2024年度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指南》,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链绿色低碳改造升级。
河南省提出,要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牵头引领作用,鼓励产业链骨干企业发挥技术、绿色管理等优势,引导产业链企业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创新绿色设计产品、争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有序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工艺升级,带动全产业链企业能效稳步提升。
河南省提出工作目标,重点产业链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重点产业链中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企业比例达到20%以上,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基本清零。推动工业能效全面提升,培育20家以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持续完善重点产业链绿色制造体系,培育超级能效工厂、零碳工厂,新增绿色工厂1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家以上;持续推动工业企业用能低碳化、管理数字化,新建30家以上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徐刚领
德州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
本报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中,山东德州市聚焦产业转型,巧念循环发展经,在建链补链强链中厚植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传统产业是德州工业经济的“家底”,德州市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动能改造。目前,山东省重点项目——投资10亿元的金能科技年产4万吨山梨酸钾项目完成主体施工,进入设备联动调试阶段。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山梨酸钾生产基地。公司工程师刁兴伟说,“相较于传统的生产工艺,这个项目设备更加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乙醛在热量利用方面采用耦合法把系统内所有热量基本耦合掉,单乙醛吨蒸汽消耗可降低1吨多,整体装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这也让我们的产能可达到全球总产能的三分之一以上。”
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卢传民说,“我们所有的技术创新,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来开展,比如通过对煤化工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建成了‘尾气再炼焦的煤化工循环链’‘蒸汽轮机热电联产的能源循环链’‘山梨酸钾产品链’,实现炼焦过程中焦化废气的完全回收再利用。”
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德州市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低碳转型。截至目前,德州市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省级绿色工厂19家。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刘佳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2月26日 3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