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港航物流向绿色、数智化纵深行进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数智化浪潮正重塑港航供应链的未来图景。港口企业作为国际航运建设的核心载体,在保持吞吐量的硬实力基础上,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增强航运服务软实力,进一步吸引国际航运要素集聚,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从天津港的智慧零碳码头到广州港全程物流供应链重构,再到山东港口跨港智能协同,中国港航业正以技术突围打破路径依赖,以协同创新重构物流生态,为全球港航业提供“中国方案”。
渤海之滨,巨轮往来如织,岸桥高耸林立。在天津港自动化码头,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精准装载集装箱,在北斗导航指引下在堆场中往来穿梭;远洋货轮满载南美白虾、智利车厘子、澳洲牛排跨越重洋“抢鲜”抵津;内陆腹地,中欧(亚)班列汽笛长鸣,串联起横跨亚欧的“钢铁驼队”……
作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天津港正以智慧化、绿色化为方向,加速重塑港航供应链服务新生态,书写新时代“向海图强”的壮丽篇章。
全球首创技术锻造“津港样板”
当前,我国港口及航运企业加速整合重塑,发展物流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务部等八部门推出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培育100家左右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为港航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12台自动化岸桥精准抓取集装箱,数十台ART机器人有序穿梭。“相比传统码头,这里集装箱倒运环节减少50%,人员精简60%。”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部经理冯淼指着自动化作业区自豪地说。
从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到全物联网港口,再到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首个港口无人驾驶示范区,天津港勇闯技术“无人区”,创下多项全球第一,其关键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硬核技术自主化。天津港实现了JTOS系统全栈信创自主可控,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国产化;发布了全球首个港口数字孪生系统“津鸿”,为港口智能化构建了坚实的智能底座;港口大模型PortGPT在安全生产识别方面的准确率超过90%,有力推动了港口生产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二是设施升级规模化。天津港的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自动化率已达80%以上,200座5G基站实现了集装箱码头的全覆盖;“津港通”平台的业务线上受理率超过97%,单证电子化率达到100%,智慧供应链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三是创新生态协同化。天津港联合华为成立了智慧港口创新实验室,并发布了《港口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天津港孵化出了20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氢电混合ART机器人、全球首座港口720千瓦“超级快充站”等创新成果相继落地,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津港样板”。
绿色转型低碳实践守护碧海蓝天
在渤海湾的防波堤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映入眼帘——20余台大型风机正迎风欢快转动,与之相伴的,还有总装机容量达13兆瓦的光伏设施。这风电与光伏的“强强联合”,每年可发出约3.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为港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
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当船舶缓缓靠岸,便立即接入岸电系统。设备管理员易雪东感慨道:“接入岸电后,大大减少了硫氧化物等废气的排放,港口的空气都清新多了。”
天津港始终秉持“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去污降碳、添绿增美”的发展理念,一体推进各项绿色举措,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绿色答卷,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天津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应用,在码头岸电建设上,坚持“应建尽建、应接尽接”的原则,让每一艘靠港船舶都能用上清洁岸电。滚装作业更是实现了100%“零碳”运营,为行业树立了绿色标杆。在运输车辆方面,港内倒运车辆、焦炭集港运输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从源头上减少了尾气排放。
同时,铁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类的清洁运输比例位于全国前列,还开通了津晋新能源重卡“零碳”物流通道,煤炭则实现了100%铁路运输,构建起了高效、清洁的运输体系。
生态治理见实效,碧海蓝天重现。
为了守护港口的生态环境,天津港创新打造了国内港口首个生态环境大气智能监测平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掌握港口大气环境质量,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绿色转型不仅没有影响天津港的发展效率,反而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29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5.79亿吨。进入2025年,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6%,货物吞吐量增长1.7%,实现了开门红。
枢纽网络服务国家战略
今年2月,天津港一片繁忙景象,超4000辆国产汽车从这里整装起航,驶向南美洲,开启新的市场征程;5月,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热闹非凡,再现“三船同靠”的盛况,1.5万名旅客纷至沓来,创下复航以来的新高。
依托“一港六区”的合理功能布局,天津港正经历着华丽的蜕变,从传统的“货物通道”逐步升级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经济走廊”,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目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达147条,其中外贸航线85条,内贸航线62条,海向运输网络日益发达,将天津港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紧密相连。在这众多航线中,有68条直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中远海运美东航线、达飞海运中美航线等新动脉的开通,让北美地区的电子产品、家具等商品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天津港还不断创新运输模式,“滚改集”模式成功应用于沃尔沃汽车零配件运输,实现了内外贸同船运输量同比增长569%,沿海捎带增长138%,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陆向运输方面,天津港同样成绩斐然。目前,天津港拥有37条海铁联运班列,如同一条条钢铁巨龙,深入触达500万平方公里的腹地,将内陆地区与海洋紧密相连。“天津-新疆-中亚”国际通道的稳定开行,为中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力保障。
天津港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合作,充分发挥了国家战略支点的重要作用。
打造“三港一航”海上高速FAST航线,如天津-上海线降低了陆运成本65%,有效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效率和竞争力。织密环渤海“天天班”网络,支线运力6年增长超50%,加强了环渤海地区各港口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渤海潮涌,千帆竞发。天津港正以昂扬姿态,向着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的目标全速前进,书写新时代“向海图强”的辉煌篇章。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贾奥胜
一列满载长江沿线省份家电制造产品的火车缓缓驶入南沙港区铁路货场,集装箱通过自动化系统直接转运至停靠在泊位的集装箱船。接下来,这批“湖南制造”将抵达越南海防港,全程仅需5天。
这一场景在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广州港颇为常见。这背后,是一场从“扛箱子”到“玩转供应链”的深刻变革,即通过要素重组、模式创新和功能升级,从传统货运枢纽转型为供应链综合服务商。通过多式联运实现物流网络的无缝衔接,广州港正从单一的运输节点转变为供应链的关键组织者。
南沙港南站,“港站一体化”系统——铁路货场被纳入海关监管区,实现了“铁路箱即海运箱”的无缝衔接,也成为华南首个运营铁路货场的港口。
统一运营管理南沙港南站后,广州港协同内部资源推进港站一体化运作。“以前内陆企业货物出口,多次转运,手续繁琐,成本高,周期长。现在与广州港合作,货物可以在家门口铁路港上车到南沙港出口。”湖南一家货运代理企业负责人表示。
当下的广州港,正加快南沙港区国际物流智慧云港项目落地建设,完善岛外提还箱、修洗箱、拆装箱、物流仓储、货物集拼等服务功能。打造大湾区“海上码头”服务品牌。
数字化的浪潮同样席卷着港口间的合作。3月18日,由广州港集团、上港集团、天津港集团、安通控股联手打造的“三港一航”海上高速FAST航线在上港集团罗东公司码头成功首航。
新的港航物流发展生态正在构建,广州港正深化港航路企合作,以港航、港铁、港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不断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合作。
站在沙仔岛汽车码头,200万辆级的滚装船集群蔚为壮观。这里创新的“可折叠框架箱”运输模式,正助力广汽埃安开拓非洲市场。
更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在制度层面。过去,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安检规定不一致等难点,多式联运装载单元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航空货机不支持标准集装箱,难以实现空铁联运,票证单据不一也形成了联运障碍。
根据《广州市“四港”联运发展规划》,未来将推动组建广州“四港”(空港、海港、铁路港、公路港)联运发展公司,统筹解决联运“多次委托、分段运输、服务规则不统一”等问题,推动“一箱到底”。
5月20日,广州港集团召开数字化发展大会,大会发布了两项数字化产品——“穗港云”产品服务平台和“数通闸口”1.0系统,标志着广州港数字新基建迈出关键步伐。
未来,港口更具想象空间。南沙自贸片区获批十周年之际,南沙提出要在“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深入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用好“南沙金融30条”“海关支持南沙创新发展新一轮措施”等政策,提升南沙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千年古港从传统码头向供应链“超级大脑”转型,这场变革注定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但其带来的发展想象空间,必将超越单纯的物流效率提升,重塑全球贸易的要素配置格局。
来源:广州港官微
7月1日,在山东港口威海港,随着“山港烟台”轮鸣笛启航,标志着山东省港口集团创新打造的“山港通”智能转运新模式正式启动。作为该模式的首个试点船舶,这艘巨轮承载着山东港口群协同发展的新使命,率先在威海港揭开了港口物流智能转运变革的序幕。这一创新模式的全面运行,不仅是山东港口深化协作的里程碑事件,更意味着我国北方港口群在智慧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山东港口集团与青岛海关紧密协作,对标先进经验,立足山东半岛港口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创新推出“山港通”智能转运模式。这种“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有效打破了传统港口协作的区域壁垒与行政边界,重构了协同机制。通过整合物流环节,集装箱疏运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全程无忧”,为全国港口群协同发展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山东方案”。
“山港通”的深度协同效应充分释放了港口综合动能。通过战略统筹优化港口群资源,实现场地、人力、设备全域联动,资源整体周转率提升20%以上,有效带动属地产业链发展。流程的精简与资源的整合,不仅加速了“公转水”业务落地和绿色低碳物流转型,也有效缓解了区域公路交通压力。
作为首发试点,威海港凭借稳步增长的支线运输业务量和充足的货源需求,为“山港通”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首航船舶“山港烟台”轮满载精矿砂、橡胶、烟胶片等货物,从威海港出发,经青岛港中转后,将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
据了解,“山港通”模式在威海港试点成熟后,将逐步推广至山东港口集团所属各港口、港区,最终实现全省覆盖。在青岛海关创新支持下,这一进程将持续深化山东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水平,为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郑成海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9日 10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